宰相范宗尹向宋高宗赵构推荐秦桧,为何秦桧得势后反排挤范宗尹?

惊心鸟 2024-05-11 14:02:18

秦桧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著名的奸臣,被列为南宋四大权奸之首。他当政时向金国推行投降国策,冤杀抗金名将岳飞,卖国求荣的行为受到千夫所指,可谓是遗臭万年。那么这样一个出卖国家的人是如何上位,成为南宋权倾朝野的宰相呢?整个过程中离不开一个人的推荐,那就是宋朝最年轻的宰相范宗尹。当年秦桧从金国南逃到临安后,正是得到了好友范宗尹的推荐,才被宋高宗赵构所重用,最后成为出卖国家的一代权奸。然而让范宗尹意想不到的是,秦桧得势后却大肆打压排挤他,将其逐出中枢,最后在地方郁郁而亡。

秦桧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自然是被朝野所鄙视的,但是他排挤驱逐同为投降派的范宗尹的原因,却在史书上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秦桧与范宗尹都是南宋宰相,所以存在权力争夺,最终秦桧胜出。还有人说范宗尹在关于宋徽宗评价的事情上得罪了赵构,秦桧排挤驱逐范宗尹是赵构的意思。还有人说秦桧这么做是为了赢得主战派的支持,把宰相的位子稳固。综合史书的记载来看,这些说法都是非常片面的。秦桧排挤范宗尹的操作,实际上既是投降派内部的利益之争,也是赵构因为朝廷权力分配问题对范宗尹进行猜忌所致。

范宗尹在历史课本上提到极少,但在南宋却非常有名。他是宋朝最为年轻的宰相,年仅三十岁便成为一国之首相,可谓是少年得志。范宗尹是太学生出身,宋徽宗宣和三年的进士。他先后出任过任侍御史、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等职,受到宋徽宗赵佶的信任。靖康元年金国撕毁合约南侵,赵佶把皇位让给太子赵桓南逃,于是赵桓登基即位,是为宋钦宗。当时金军攻打山西各地,提出让宋朝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城。梅执礼、秦桧等三十六名大臣反对割地,而赞同者却有七十余人。范宗尹是投降派中最为激烈的,强烈支持割地。

由于割地没能阻止金军南侵,范宗尹因为是投降派的代表,而被宋钦宗贬谪,降职为英殿修撰,提举西京崇福宫。不久之后靖康之难发生,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抓了俘虏。金军撤离东京汴梁后,在这里设置了伪政权,以宋朝宰相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张邦昌当了皇帝后,将范宗尹提拔为右谏议大夫。为了不背上卖国的骂名,张邦昌派范宗尹和路允迪为使,去南京应天府找康王赵构,拥立他继承皇帝位。因此赵构登基称帝后很重用范宗尹,将其提拔为自己的心腹大臣。

赵构即位之初还是想抗金的,打算启用主战派的宰相李纲。作为投降派的代表,范宗尹反对用李纲为宰相,连续向赵构上了三道奏章。赵构没采纳范宗尹的建议,将其贬为徽猷阁待制,外放为舒州知州。然后朝廷中主战派得势,对当初伪楚的大臣追究罪责,范宗尹被连续贬谪,最后被贬为忻州团练副使、鄂州安置。金兀术南侵时,南宋军队一触即溃,赵构被打得一路南逃,最后逃到越州暂避。他对主战派失去信心,于是重起投降派大臣,范宗尹因而回到朝廷,出任中书舍人,不久后升任御史中丞。

范宗尹因为支持赵构南逃避战的政策,得到赵构的重用,很快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兼任权枢密院事,成为副宰相。金兀术的大军继续向南攻击,赵构朝廷逃到明州,爆发了著名的明州之战。当时赵构逃到海岛上躲藏,朝中一片混乱,随驾禁卫百余人以不能携带家眷为由欲杀主战派宰相吕颐浩。范宗尹及时救了吕颐浩,缓解了和主战派的矛盾。赵构逃脱金军追捕后传来消息,让范宗尹和主战派的御史中丞赵鼎在明州与金军和谈。金军撤离后,朝廷讨论重新定都,范宗尹否定了吕颐浩提出的迁都入蜀的策略,建议留在江南之地。

赵构采纳了范宗尹的建议,暂时将行在设在越州,然后罢免了吕颐浩的宰相位,让范宗尹摄行相事。范宗尹上位后提出在河南、江北恢复藩镇的策略,以当地的军队抵抗南下的金军。这个建议得到赵构的才难,很快在京畿东西、淮南、湖北等地陆续设置镇抚使,组织当地的军队抗金。赵构对范宗尹的才能很看重,很快将其升任为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于是范宗尹成为宋朝最为年轻的宰相,当时年龄才三十岁。范宗尹当宰相后大肆提拔同为投降派阵营的大臣,于是南宋朝廷中主和风气日盛。

建炎三年至四年,金国执政完颜昌率军攻打淮东,在楚州、山阳等地遭到宋军的激烈抵抗,久战不克。当时在靖康之难中被俘虏到金国的秦桧在完颜昌的军营当参谋,他看准机会带领家眷渡江南逃,回到了南宋。秦桧自称是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朝廷大臣中多持怀疑态度,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与秦桧是关系要好的旧友,出面向宋高宗赵构保荐。于是秦桧得到赵构的重用,开始推行完颜昌的“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朝和解方案。赵构对秦桧的方案很认可,将其升任礼部尚书,不久之后又加官参知政事。

当时朝廷整顿宋徽宗时期朝廷的弊政,范宗尹以宰相推动此事,宋高宗赵构却有反对意见。作为范宗尹副手的秦桧突然符合赵构,调转枪口对准范宗尹,于是范宗尹被赵构所不喜。在秦桧的操作下,范宗尹遭到排挤,不久之后被罢免宰相之职。然后秦桧出任宰相,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执掌朝政。一个月后,主战派宰相吕颐浩回归,与秦桧共同执政。投降派一家独大的朝廷局面被打破,南宋朝廷开始了投降派和主战派争斗制衡的历史。范宗尹被罢相后出任温州知州,后退居天台,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关于秦桧进入政事堂后排挤范宗尹的原因,很多历史学者归咎于投降派内部的权力之争,和范宗尹在评价宋徽宗问题上得罪了赵构。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从根本上看,还是投降派内部的路线之争,而赵构处于各种考虑更倾向于秦桧提出的策略。范宗尹是投降派的宰相,他提出的策略是以主战派守边疆,投降派主朝廷,大家互不干涉。主战派被排挤到边疆作为镇抚使掌握兵权,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朝廷大权掌握在投降派手中。对金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求和,而不是主战派北伐收复长江以北的宋朝失地。

这个策略与秦桧的“南自南,北自北”方案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又有不同。秦桧的方案来自于金国执政完颜昌,他在金国时就是完颜昌的心腹。完颜昌多次南下受阻后,才提出这个方案的。实际上完颜昌放秦桧南归,就是让他推动这个方案。因为有金国人的牵连,所以秦桧不能把这个方案交给范宗尹,否则谈判上不利于金国,秦桧也会跟着倒霉。对于范宗尹来说,他所要的是投降派主政,主战派为爪牙的伪战争路线。他们两个的路线都不是进取的,都不想收复失地,但秦桧是为了金国利益,而范宗尹是为了投降派利益。

在不同利益链的角度上,秦桧和范宗尹产生争权夺利是必然的。但这种争权夺利并不足以让范宗尹被罢相,因为秦桧是范宗尹扶持起来的。他在投降派和朝廷中的权力依赖于范宗尹,所以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将其拉下马。这个时候赵构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他作为皇帝有着最高的决策权。

范宗尹正好在两个问题上犯了赵构的忌讳,所以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一个是他在评价宋徽宗时,过度的放大了宋徽宗的弊政,让赵构很不满。第二个是范宗尹的权力太大,与主持枢密院业务的枢密副都承旨辛道宗关系太好,引起了赵构的猜忌,对其权力失控产生警惕。

在范宗尹执政时期,是少见的投降派和主战派政治斗争趋于平缓的时期。虽然朝中依然是投降派主政,但并未阻拦主战派与金军的战争。只要主战派不主动发起北伐,让战争扩大化,主和派就不会主动干涉。实际上当时整个战争形势依然在金攻宋守的节奏下,所以主战派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范宗尹大肆提拔投降派,主战派为了前方战争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朝廷中投降派的大臣权力很大,而主战派则逐渐被派到前线,也就形成了投降派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在评价宋徽宗的事情上,却让赵构非常不满。

范宗尹主持评价宋徽宗年间的政绩,本意是拍皇帝马屁,趁机排除异己和提拔自己的人。当时投降派势力很大,朝廷宰相全是投降派的人。朝中重臣除了御史中丞赵鼎,其他全部主和。这样一来,赵构就感到权力上受到了威胁,所以不愿意在继续提拔投降派的人。

而范宗尹与枢密院的密切关系,更是加大了赵构的猜忌。枢密院是掌管军队的机构,在北宋时期有着宰相不能过问枢密院事的传统。南宋初年为了战争协调,所以宰相可以兼管枢密院。但枢密院下面直接负责业务的,也需要皇帝亲自任命。可范宗尹却和枢密副都承旨辛道宗打得火热,这就很不让皇帝放心了。

辛道宗兄弟在历史上不出名,却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家是西北将门世家出身,最早参加过宋神宗时期名将王韶的西和开边,立下了赫赫功劳。宋徽宗时期朝廷以王韶之子王厚为帅,太监童贯为监军进行河湟拓展战略,分两路从河州、兰州出兵攻打西夏,最终整个河陇之地尽归北宋,当时辛道宗兄弟的父亲和叔叔就是重要的将领。后来张叔夜招降梁山宋江所部,辛道宗的弟弟辛兴宗就是率领千人的前军统领。后来辛兴宗又率领前军攻打方腊起义军,生擒方腊的名将韩世忠就出自于辛兴宗麾下。

到了宋军联合金军伐辽时,辛兴宗已是宋军的西路军统帅,和东路统帅种师道平起平坐。辛企宗、辛永宗则是胜捷军将领,胜捷军是童贯创设的精锐亲兵部队。后来童贯在太原与金国进行划地谈判,辛兴宗、辛企宗、辛永宗都在太原相随,可以说辛家兄弟都是在童贯的提拔下飞黄腾达的。赵构登基后更加重用辛家兄弟,辛永宗被封为御前统制官,辛道宗则被任命为提点京兆府路刑狱公事兼御营统制的身份,辛彦宗则是大元帅府“先锋统制”。辛企宗率部从陕西到达临安行在,当即被任命为御营使司都统制。

至此辛家兄弟的权势达到了巅峰,成为南宋禁军中权力最大的家族。而且他们还与宋仁宗时宰相富弼的孙子富直柔称兄道弟,当时富直柔出任签书枢密院事。再加上他们又与宰相范宗尹来往密切,辛道宗又升任枢密副都承旨,于是禁军成了辛家的天下。当时有句话叫做“道宗之兄企宗总禁旅之屯,以事征讨于外;其弟永宗总神武之众,以制中军于内;而使道宗出入机庭,亲承密旨”,这让的情况让朝野大臣非常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臣弹劾辛家兄弟,赵构自然会对这些有密切关系的军政要员进行筛选和另外安排。

范宗尹一手控制投降派朝廷,一手拉着辛家兄弟把持的禁军和枢密院,这样的势力怎能让以猜忌著称的赵构安心?于是在大臣弹劾辛家兄弟和秦桧排挤打压的政治操作中,范宗尹被赵构罢免宰相职务,外放到温州做官。范宗尹离开后,吕颐浩回到朝廷,朝廷格局大变。先是富直柔被降职外放提举洞霄宫,然后是辛家兄弟陆续外放领兵,离开了政治舞台中央。于是范宗尹一家独大的政治格局被解除,南宋朝廷进入了秦桧和吕颐浩内斗的历史。因此从上述的记载来看,范宗尹被罢相更多的原因是权力太大,而受到赵构猜忌。

虽然范宗尹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他手中的权力的确威胁到赵构的皇权。从多次政变中走出来的赵构,对于权力的掌控非常警惕。范宗尹以宰相职位,控朝中党羽,拉拢军队骁将,这是在当时犯忌讳的。而他又过于年轻,才三十多岁,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必然成为朝廷权臣。与范宗尹相比,秦桧年龄更大,资历更浅,背景党羽薄弱,又有被俘到金国的黑历史,自然更好被赵构控制。而且秦桧与军队的关系不好,不可能联合军队架空皇帝,这是赵构最为放心的。因此赵构纵容秦桧排挤驱逐范宗尹,其实是稳定自身皇权地位的选择。

0 阅读:34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