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特朗普不装了,宣布全球正式进入“G2”时代,除了东大,其他人都不配和我坐一桌。
10月30日,备受瞩目的中美峰会开启前大约1小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THE G2 WILL BE CONVENING SHORTLY!”。

翻译过来就是“G2峰会即将召开!”的意思。
不得不说,特朗普这人是真的会玩儿,眼瞅着亚洲之行要结束了,又给全世界整了波大活儿。尽管只是短短6个单词,连张配图都没有。但如果论其话题度,比之不久前的拥搂早苗那都要有过之不及。
要知道“G2”字面意思就是“两国集团”,而且他还全部用大写字体表示强调,这摆明就是要给全球制定新秩序:以后再没有什么G7,也别讲什么五常。地球乱不乱,咱俩说了算。

当然以上观点,纯属他特朗普单方面自嗨。咱们作为一个讲究尊重的礼仪之邦,而且还是发展中国家,于情于理,估计都不会跟他一起这样胡来。可即便如此,特朗普的这声“G2”宣告,仍像一把尖刀刺穿了G7集团维系数十年的“西方中心主义”幻梦。
尤其是对德国、法国等传统盟友而言,这份来自华盛顿的“权力降级通知”,比任何贸易制裁都更让他们如坐针毡。
德国总理默茨几乎在同一时间紧急发声,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自主,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这番表态看似是对欧洲竞争力的捍卫,实则暴露了G7成员在“G2”叙事冲击下的集体恐慌——曾经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盟友”,如今似乎正被悄然移出权力核心圆桌。

要理解这种恐慌的根源,首先需要拆解“G2”言论背后的权力逻辑重构。自二战后建立的西方秩序中,G7始终是美国主导全球事务的“核心决策圈”,无论是经济政策协调、地缘政治博弈还是科技规则制定,G7成员国都被视为美国的“自己人”,拥有与华盛顿同桌议事的特权。
但特朗普的“G2”定性,本质上是对这套延续数十年的权力分配体系的颠覆:它意味着在全球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中,G7成员从“参与者”沦为了“旁观者”,从曾经的“同桌者”变成了需要“单坐一桌”的边缘角色。
更令他们不安的是,这种边缘化可能并非终点——当中美两个超大国在全球议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时,G7成员的利益诉求甚至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陷入“被端上桌”的被动境地。这种从“核心圈”到“边缘带”的身份落差,对于习惯了战后特权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尊严打击。

事实上,特朗普“G2”言论引发的焦虑,早已不是空穴来风的担忧,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今年7月的北约峰会上,这一趋势便已展现得淋漓尽致。特朗普以“防务责任分担”为名,向包括德、法在内的G7成员国强硬施压,要求其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
尽管这一比例远超北约此前设定的2%目标,且明显超出多数欧洲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但在特朗普政府“不交钱就减保护”的威胁下,英法等国最终选择妥协,纷纷承诺逐步达标。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欧洲盟友被迫承担沉重军费负担时,美国自身的军费占比却常年徘徊在3.5%左右,从未达到过5%的标准。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暴露出G7成员在与美国的互动中早已失去平等对话的能力,沦为被动接受指令的“附庸”。

关税领域的博弈则进一步印证了G7的弱势地位。为迫使盟友在贸易谈判中让步,特朗普政府重拾“关税大棒”,对欧盟、日本等G7成员国的汽车、钢铁等关键产业加征惩罚性关税。
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曾经宣称“团结一致”的G7成员国却各自为战,纷纷选择向美国妥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特朗普达成的贸易协议中,承诺向美国企业开放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市场准入,同时加大对美国能源和农产品的进口;加拿大则是直接修改了本国的清洁能源补贴政策,以符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要求。
日本则以“加强半导体合作”为名,允许美国企业主导日本芯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此换取美国对日本汽车关税的暂时豁免。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日前特朗普访问日本期间,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还重申了对美国高达5500亿美元的承诺。

这些妥协背后,是G7成员国为保住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不得不牺牲本国产业利益的无奈现实,也折射出“G2”叙事下,美国对盟友的“收割式外交”已进入新阶段。
然而,G7成员的被动处境并非全然由外部压力所致,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国力断层”与“自毁长城”。从实力对比来看,美国在G7内部早已形成“独一档”的存在。
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GDP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在G7总和中占比过半;在军事领域,美国军费开支常年占全球40%以上,其核威慑力量、航母战斗群和全球军事基地体系,是其他G7成员国加起来都无法企及的。另外在科技领域,美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赛道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同样遥遥领先。

这种全方位的实力碾压,使得G7其他成员在与美国的博弈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成为特朗普眼中唯一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倒也没什么毛病,毕竟咱们的实力确实是够了。
更致命的是,欧洲等G7成员国长期的“自毁长城”式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对美国的依赖。
以德国为例,默茨呼吁“技术自主”的言论,恰恰反衬出德国在工业领域的衰落。

过去十年,德国因能源政策摇摆不定,先是盲目推进“去核化”,好好的发电厂说炸就炸了,结果电力愈发紧张。后又在俄乌冲突后仓促“去俄化”,掐断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导致能源成本飙升。如此一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量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外迁,德国成功把自己的工业4.0搞成了0.4。
当然隔壁的法国还要更惨。这些年深陷经济增长乏力的泥潭,失业率常年居高不下,产业升级进展缓慢。导致国内民怨四起,矛盾激增,政府不停的垮台,马克龙手下的总理换了一个又一个。
这些“自毁长城”的政策选择,使得G7其他成员在经济和科技上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最终在面对特朗普的强硬施压时,只能选择妥协退让。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国家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期德国在武器采购中大幅减少对美制装备的依赖,将军购预算大力投向欧洲本土企业;欧盟更是启动“重新武装欧洲”进程,推动成员国联合研制第六代战斗机和防空系统,这些举措都试图在防务领域实现“去美国化”。
但现实是,欧洲军工产业长期依赖美国技术,在远程反导、隐形战机等关键领域存在“自主空白”,且产能严重不足。这种“想自主却无力自主”的困境,正是G7成员在“G2”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总结来讲,特朗普的“G2”言论,本质上是全球权力结构变迁的缩影。从此以后,世界的中心,真要变了。当中美两个超大国的竞争与合作日益主导全球议程时,曾经的“G7时代”正在远去。

而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有些国家还哭着喊着要成为G8,一叫就到,到了就蹭合影,就挺可笑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