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后唐的延福寺,为何说是唐朝的他开拓?

武义融媒 2024-04-29 09:08:58

唐传佛教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代武义延福寺

迄今为止是长江流域少有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

有着重要影响的千年古刹

佛教史诗源远流长

桃溪镇陶村东有福平山,山坳有座古寺,寺院有碑廊,立有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撰写的《重修延福院记》石碑。

碑铭文记:“唐天成二年因其胜而刹焉,名福田。”

碑铭文中的那个五代年份,是古寺立足久远的符号,曾令无数古建筑学家趋之若鹜,不远万里前来寻宝,看上一眼以求心灵的那一刻满足。

话说“唐天成二年”,详细地解释应是“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即公元927年。掰着手指算算,离现在已经1097年了。

大家可要记住这个年代“公元927年”。因为它是佛教传播进入武义的、有记载的、最早的一个时间点。

武义佛教,千年之久。那么,石碑记载的年代只是一个孤例吗?

确切地说“不是的”。

比如,延福寺大殿梁架之上留存有古人书写的能够辨认的五条墨书题记。

其中内槽天花上的那一条墨书题记,其内容是这样的:“今本大殿,原有释迦牟尼并傍大佛共七尊,其始自唐天成所塑,绍熙口修。”(来源《延福寺志》)

另外,公元2015年7月,延福寺拓建新圆通宝殿,在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古代僧人用来倾倒垃圾的灰坑。

从灰坑中出土了一些从唐代至清代的瓷器残片,以及晋代的花纹坟砖。(来源《延福寺志》)从而,间接证明了延福寺在五代后唐已经存在了。

不过,有一大遗憾,就是上述史料中没有出现五代或以前延福寺建造者的身份和姓名。

延福寺历史记载中出现建造者姓名的,是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皮树棠撰《宣平县志·卷九·寺观》:“延福寺,在县北二十五里。后晋天福二年,僧宗一建。”

宗一,何许人也?

据史料,中国禅宗初祖为印度来华僧人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此时,禅宗分为北宗“渐悟说”,南宗“顿悟说”。

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唐代时已经中国化了。

南宗慧能,闻客读《金刚经》有所悟,独得“五祖之心”,其势力超越了北宗神秀,从而取得了正统的禅宗地位。

中国佛教开创了“一花开五叶”的禅史,世称“五家七宗”。

南宗五家中的青原行思高僧,继承了六祖慧能“顿悟”禅法并发扬光大。

而这一派的五祖石头宗玄沙师备(836—908年),俗姓谢,福州闽县人。少而憨黠酷好垂钓福州南台。一日忽发感悟出走尘意,投钓弃舟。

师备于懿宗咸通初年上了河南开封芙蓉山出家,时年25岁。十年后又于江西豫章开元寺具戒,时年36岁。最终还归福州故里。

唐僖宗乾符中(874年),慧能一派的四祖禅师义存居雪峰山。其旁诸山,曰丁山,山势横去,一麓冲出如丁字,曰松岭,曰双髻山。

师备回福州之后出家于双髻山。当初,师备与四祖雪峰义存同为同学,后以为师。

唐朝末年光化初(898年)师备从雪峰寺移居于福州玄沙院,自立门派,时年62岁。世称玄沙和尚。

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群据的历史时期。唐末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打击,唐王朝是虚弱不堪。北方藩镇肆无忌惮地据地称雄;南方各节度使及刺史也是纷纷建国为王。

十国当中除一个国家在北方,其余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比如吴越国、楚国。

结屋于福州北门外玄沙山的高僧师备,为闽国王王审知所器重,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

从此,师备法号“宗一大师”。

此“宗一大师”,也就是《宣平县志》记载的“僧宗一”。

公元2024年4月24日,灵隐寺派驻延福寺监院、延福寺主持普祥禅师带着笔者谒拜了报恩堂。

延福寺“报恩堂”亦称“祖师殿”,供奉延福寺开山祖师“宗一大师”。祖师左边供奉法眼宗始祖“永明延寿”等诸大禅师之莲座。

清《宣平县志》记载的“后晋天福二年,僧宗一建”。这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深藏不露,需要人们去刨根问底,方能知晓。

据史料,宗一大师在福州经常进入闽王府宣讲佛法,石头之宗由此兴旺。

宗一大师开堂接众,就连日本、高丽诸国均派僧人乘船渡海来听佛法。

宗一大师传播佛法经历了三十年演化,周游全国,禅侣七百许人。

得其法者七百众,首推大弟子桂琛(浙江常山人,928年圆寂)为神足。

第二人是再传弟子文益(余杭人,958年圆寂),高僧开创了法眼宗派,是为始祖。

又过了十余年。五代开平二年(907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宗一大师示疾而化。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

有了上述史料后,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延福寺“后晋天福二年,僧宗一建”这句话,前后半句在年代上是相互矛盾的。

如何解读这一复杂的历史句子?

据史料,宗一大师门徒浙江人居多。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法眼宗法嗣而繁衍。

这就是说,宗一大师圆寂之后,浙江僧人纷纷离开福建,返回浙江开枝散叶,建寺传佛。

按照时间来推算,五代后梁天平年初,宗一大师的弟子当中最有可能是清凉文益,这位浙江余杭人从福建回杭州,途径秘境桃源,寓居福田寺,并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扩建了原有的小山寺。

如果这一推测属实,那么从五代开始,秘境桃源福田寺,正式成为了中国禅宗体系中的一座寺院。

至于《宣平县志》记载的“僧宗一建”这句话,原话应该是这样“高僧宗一弟子清凉文益建造”。

至于语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在传播过程中,经过福田寺的五代僧,宋代僧,元代僧,明代僧,清代僧人的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再传到清光绪四年编辑《宣平县志》的知县皮树棠耳朵里,已经是简化成四个字的省略句“僧宗一建”了。

延福寺既然是“高僧宗一弟子清凉文益建造”的,高僧宗一又为日本僧侣所崇拜而求法不断。

公元1991年时任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黄滋认为:现在的延福寺建筑,是“证明早期江南建筑与日本禅宗样建筑源流关系的实例。”(如不饰油彩等。)(源自《延福寺志·黄滋》这样论述延福寺)

延福寺大殿,殿内四大金柱间置佛堂。沿用唐朝佛坛小殿配置方法,元代时唯一改动的地方是平面佛座改为倒凹形佛座,以扩大金柱前“膜拜”的地方。

无佛不成寺,无像无朝拜。既然称延福寺,那么,原坛中本尊、左右二弟子及四供养人的菩萨塑像是怎么样的?

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听着延福寺元僧的述说,“泰定甲子三月初吉,皆山师环德”告诉他,寺庙“四敞是备,独正殿岿然。”后来,刘演写下了《重修延福院记》。

现珍藏在延福寺的《重修延福院记》石碑,碑铭记载的菩萨像是这样的:“妆塑像设,神诃龙负,丹垩金碧,殆无遗功。”

公元1954年《宣平县桃溪区延福寺修理情况总结》报告了施工情况,其中“修理中发现的几个情况:在寺内七尊佛像顶屏上发现有字。”

大殿有墨书题记五条,其中内槽天花题记:“今本寺大殿,原有释迦......大佛七尊。其始自唐天成时所塑,绍熙年修。元朝泰定甲子七年重修。迄今已历数百有余年矣。不料于清朝乾隆甲子年二月廿三日,释迦并阿难两尊忽焉倾颓。乙丑年从新塑过......修理完备斯时也,佛像金光彩焕......使佛有久远之增光......寺门兴旺,福寿悠长。时乾隆拾年乙丑岁冬。延福寺主持僧通茂、徒定明、定益,徒孙逢广。”

这段墨书,告诉了大家,延福寺大殿佛座有本尊“释迦摩尼”、弟子“迦叶”“阿难”及供养人等塑像共七尊。佛像非凡,金光彩焕。

公元1934年11月,建筑大师梁思成拍摄的林徽因在延福寺大殿佛像旁伏案写作的照片。照片背景是大殿中的释迦摩尼和右边的三尊大佛塑像。画面感非常的酷,好似大佛俯视一个发现它们且用功作图的林徽因。

另外,大家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绘制的《延福寺大殿横断面图手稿》,就会发现莲花座上一尊佛像若隐若现。也就是延福寺大佛,才让他俩有了前无古人的创作灵感,在建筑图上绘菩萨,真美。

全国建筑界唯一建馆纪念的名人陈从周先生(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他分别于1954年7月、1960年2月、1963年秋、1980年9月,四次前来延福寺勘查、测绘、检查、考察。

陈从周先生撰写的《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于1966年在第四期《文物》发表。明确考证大殿建于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是江南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的、结构最完整的,是研究宋明建筑发展过渡的实例。(来源《延福寺志·陈从周与延福寺》)这是陈从周先生研究延福寺最具价值的研究成果。

陈从周先生在文章中还讲述了与佛像有关的故事:“1960年2月,我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之邀,作了第二次古建筑调查,同行的有该会朱家济委员及路秉杰等同志协同测绘,使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调查工作。”

陈先生听“路教授说了一个细节,大殿中的佛像、供养人塑像十分精美,胜过山西晋祠的仕女图,所以在作剖面图时,实在不忍心舍弃,把它们画进了图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将佛像描绘入图。”(注:文中的路教授,即路秉杰先生,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副会长。源自《延福寺志》)

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教授陈从周(1918年11月—2000年3月),他曾提出:“延福寺现存建筑是多个时代混合遗存的产物。大殿是宋元遗构,天王殿是清代早期建筑,观音殿和山门则是晚清建筑,东厢房有着明代建筑的特点,西厢房则是现代椼架式的木结构。”

历年来,延福寺出土了宋、元、明清时期的花纹砖、瓷碗残底和瓦当。公元1999年至2002年修缮,整治后院降低地坪的过程中,又出土了很多大号瓯瓦、筒瓦、方砖和瓦当。

话说延福寺大殿,殿内四大金柱间置佛堂,是沿用唐朝佛坛小殿配置方法重修的元代倒凹形佛座。

佛座壁上有一块方正的“老农、水牛、木犁”青泥砖雕,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块镶锲在佛座壁上的元代雕砖,文物弥足珍贵。

大家看见了这块元代雕砖后定会猜测,难不成雕砖画面含有延福寺与当地村民的故事?

据史料,延福寺佛座壁上出现的元代雕砖“老农”,确确实实与延福寺四周乡村的百姓有关。

据明代徐润撰《延福寺祠堂旧记》:延福寺“焕然绘像居中堂,有从祀者列两傍。”陶村陶氏“其龙溪始迁之祖曾一,宋迪功郎,有德惠于民。”“公殁后,寺僧为立祠,大殿之东廊第一间,以荐岁事。”

明代郑宋撰《龙溪陶氏重建延福寺祠堂碑记》:曾一公对延福寺有感情,“爱其清雅,游焉,每加惠焉。捐资助僧置田九十亩,以供寺费。”延福寺主持“公殁不能忘,敬启公嗣,为立像大殿东廊第一祠以祀之。”

明朝天顺七年仲春一日,里人涧清找到陶孟端,“发誓出家”“买得薄田数亩”捐给延福寺。“恐经年远,或致遗味,欲镌一石为记,以免后之弃失,非敢言功德也。”

陶孟端时任丽水县鲍村巡检,听闻涧清言语感动不己,“愿丐大笔,记之以传永久。”日后,陶巡检撰写好《延福寺重修记》,亲手交给了已在延福寺出家的涧清。

清朝道光二年,延福寺因之前寺院田地山场失管,费用紧缺。主持心元到任后,以“开光装裱”“钱粮无办”“口粮不足”“石屋砌墈”等理由,多次向当地乡民加利息借钱,重整山寺。

道光十三年四月。因延福寺前主持出走。当地陶氏、王氏二姓族长发帖,邀请“汉书禅师”来当主持。

延福寺周围松木茂盛,山场杂木长大。道光二十一年,主持汉书召集了四周乡村的农友地保族长,设酒席商议《山林禁约》。

特申:“不许入山划削草木;不许上山掏掘栽种,本里人民务宜时时巡还,三五近邻,互望相顾。自禁之后,各当父训子、兄戒弟。如若仍划削掏掘,不依乡规者,经理公论,禀官究治,决不宽恕,勿谓言之不早。特此禁约,为用通知。”(源自《延福寺志·文献辑要》)

清朝晚期,宣平县府绘制了鱼鳞册,依此征收春秋两季的赋税。现由浙江师范大学的“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珍藏的那一份清朝“宣平县四都二四庄陶村地方图”,格外引人瞩目。

鱼鳞图长约15米。地图采用“千字文”编号,自生字四千三百六十六号起,至四千五百八十三号止。地图卷首写有“此即自下湾界起,至吕埠堂(吕埠口)右手冬龙(东垄村)并西塘分界止山图”,其中就包括延福寺的田产111.37亩、山产五亩。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宣平县令杨葆光来到延福寺公办“催科”,一连几天借宿于寺院。

“催科”是县令年度考核“三最”之一。据《宋史·卷一百六十三·职官三·考功郎中》记载:“掌文武官选叙、磨勘、资任、考课之政令。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为四善;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凡内外官,计在官之日,满一岁为一考,三考为一任。”

大家可别小看岁贡生杨葆光只是一个小小县令,在秘境桃源履行职责“催科”。他在晚清文坛上,可是个鼎鼎有名的“红豆词人”。

清同治间,杨葆光居保定莲池书院,应李鸿章聘修《畿辅通志》。他学识渊博,著有《苏盦集》。兼工书画,晚年曾任豫园书画善会会长、丽则吟社社长。

光绪三十四年出版的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十六卷,其中《乙集·卷五》称赞杨葆光:“著作甚富,诗书画三体皆工。久主浙中坛站。有自传诗十章。”

杨葆光自清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十七年间,写日记如同百姓开门办七件事那样,逐日详记天时、人事、自修、酬酢、著作、函牍、出纳等七类内容。

杨葆光这一习惯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他把每天记日记作为三省吾身之举,故而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最终集成约200万字的日记体著作《订顽日程》。

笔者从宣平知县杨葆光“每日一记”的良好习惯以及《宣平县志》记载的七首延福寺诗,推断出杨知县在延福寺公办“催科”有七日之久。

一天天闻着延福寺的晨钟暮鼓,杨葆光作《憩延福寺》诗,

其一

诗云:

催科偶尔当游山,定有前缘到此间。

出郭葱茏姿凭眺,肩舆轻迅便跻攀。

沿途喜挹长林碧,前事犹传战血殷。

独叹当年淳朴气,一经劫火变愚顽。

其二

诗云:

沙滩乱石激沦澜,飞瀑能令眼界宽。

山接木鱼风引磬,坛开饭甄露承盘。

麦犹覆陇迟秋获,竹尽环墙生夏寒。

生意满前俱可爱,当门未可使锄蘭。

杨葆光驻扎在延福寺不仅仅写诗,而且还画了一幅《消寒图》。

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黄彭年,官至湖北布政使。尝掌教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又应李鸿章聘修《畿辅通志》。黄彭年题杨古酝《消寒图》。

诗云:

鸦声月色。

念故乡远矣,江城吹笛。

驿使寄来,问绮窗谁向亲摘。

春意江南未遍,且付与何郎诗笔。

正萧瑟,清梦扶持,期约挂帆席。

香国。

音信寂。

怅兀坐小斋,故纸尘积。

笑歌更泣。

绿萼金尊定相忆。

閒写疏花点点,凭记取、词林琼碧。

待觅岁寒友也,几人共得。

宗一大师的再传弟子法眼宗始祖清凉文益禅师,就要离开秘境桃源延福寺了,当时一代宗师文益的心情如何?

人们可以从师备《偈颂》诗词中感悟到文益禅师的不舍。

诗云:

玄沙游径别,时人切须知。

三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

有语非关舌,无言切要辞。

会我最后句,出世少人知。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婺州知州陈天麟,来秘境桃源,谒拜时称“福田”的延福寺,寻找文益禅师师徒的足迹。

陈知州踏入桃花源,只见“田舍鸡升屋,山家犬应门。”寺院“交游断绝山当户,岁月侵寻竹过墙。”此刻“官闲无禄与王事,不妨拄杖对潺湲。”有道是“我本金华,牧羊之童”进了桃源,再吟《福田寺》。

诗云:

逵市前朝寺,何年古佛庐。

上方分胜业,小筑寄幽居。

坡陇青相接,川原绿自如。

攲眠听秋雨,怀抱稍虚徐。

明朝有个书生名“秋月”,仕途不得意,桃源来隐逸。游览延福寺,大殿墙壁上题唐朝诗人常健《送宇文六》,抒发江南美,伤怀离别情。

诗云: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汤金策《宣平县志·卷十七·艺文》记载了一个本地邑庠生(清朝秀才)潘士经的作品《延福寺》。

诗云:

山深径曲白云横,旧额犹悬御赐名。

钟鼎有文镌丽水,碑铭留记钑天成。

竹高日漏踈踈影,松老风传谡谡声。

万斛尘心何处涤,石泉一掬沁人清。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延福寺,原称福田寺。两座古寺,同为一宗。千年风雨,今世结缘。

公元2016年12月29日,武义延福寺重新开光,正式成为了杭州灵隐寺下院。

杭州灵隐寺方丈释光泉大和尚在答谢辞中说:希望延福寺“传承弘扬佛教‘慈悲、智慧、和平、欢喜’的教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