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的记忆

小鱼大侠 2024-03-11 16:31:09

从腊月八开始,腊八粥把心一糊,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大把大把地花钱,大有不把辛辛苦苦一年攒下来的几个钱不花完誓不罢休的决心。几乎是逢集必赶,给孩子买新衣,难得吃的猪肉总要称上几斤,豆腐也是整块地换(一斤黄豆一斤豆腐)。白糖茶叶啥的也要准备一两斤,春节期间客来客往,在炕头上架起火盆煮茶喝茶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道。还要买一把新罩(方言,漏勺,用竹篾编织而成,“罩”zaor四声儿化音),用来捞面的。为什么过年要买新罩,据说来源于土话里的一句俗语。在我的家乡,把事情搞糟,到了没法儿办,无可奈何的情况,就用一句话说:没罩捞了。那么,过年买新罩,意味着来年“有罩捞(面)”好在,一把新竹罩不贵,六七角钱,大人们很在意,与孩子们无关,自然勾不起孩子们的兴趣。来年有没有罩捞,还不是孩子的事情,小孩儿和大人一起到集市上,只是嚷嚷着买鞭炮,大鞭炮的要最响的,小鞭炮要最长的。当大人说还没有买罩,钱不够的时候,孩子往往还要学着老师的腔调说大人迷信。还要买一把新扫帚,用来扫去过去一年的晦气。都有好的象征意义。那时候,我觉得父亲买这些东西是因为迷信,现在想来,其实对农民来说,这两样东西是非常实用的,也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老祖宗怕儿孙们高兴着过年,把钱都花完了,来年不能过日子才留下的习俗了吧。

除了鞭炮,能勾起孩子兴趣的,还有花花绿绿的门神像、灶王爷像。这两样是小时候能亲密接触到最好的艺术品了,它们把年货的集市装扮地五颜六色,花里胡哨,造型各异,新年的氛围马上就营造起来了。尤其是门神,刚开始,大家都贴的是版画的门神,就像是戏里的装扮一样,色彩不丰富,后来兴起了印刷的门神,有的很高大,对小孩子而言,贴上了威武的门神,就像是和古代的英雄神交的一样,《隋唐英雄演义》里的故事就这样口耳相传地流传下来了。从此我知道了秦琼敬德的英勇威武,唐王的胆小懦弱。大人维护着仁义君王的颜面,不给孩子们说出唐王怕鬼敲门的原因,后来我长大了,上了学,知道了唐王的仁义威武,同时知道了宣武门之变,也渐渐知道了仁义君王的另一面。才慢慢明白了有生杀予夺权利的君王,为什么比我们这些小屁孩还怕鬼的缘由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算是年俗文化给我的另一个教育吧。

至于贴在厨房灶台后面的灶王爷像,花花绿绿地贴在灶台后面的墙上,过年的时候,每天还要受人三次香火的供奉。除了觉得磕头烧香麻烦外,我没有其他的感受,尤其和过年时香喷喷的饭菜一比,我就几乎没有细看过,后来年龄见长,有时候父亲没空,我代替父亲去烧香,在往香炉里插香的不经意间抬头看了看,原来灶王爷不是一个人,还是夫妻两个呢,正襟危坐的样子,眉目间没有其他神仙的威严,相反还有些和蔼可亲呢。不过,灶王爷也是孩子脾气,不然这么大个神仙,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君的时候要用孩子们喜欢吃的糖瓜哄哄,不然还耍小孩子脾气,在天庭里就会说主人家的坏话。猛然想起,觉得还蛮可爱的。灶王爷是个有烟火气的神仙,凡夫俗子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能免俗。可见为人处世,多干事多送礼,多说好话总归是有好处的。可惜这么多年来,倔强的我,活是干了不少,却总是处处碰壁,不被理解,还是没有领略其中的奥秒。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