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面对洋人洋兵强行进入北京,此时的清廷的实际掌控人慈禧太后感觉到了这些西方列强的威胁。当时除了西方列强以为清廷要面对的还有义和团,慈禧太后为此惶恐万分。如果此时西方列强突然找个借口对清朝发动战争,那么清朝就被动了。6月10日,西方列强中的西摩尔率兵大举向北京进犯,随后接踵而来的是京城的外国使馆和义和团之间的暴力冲突持续不断。此时又洋人向慈禧不断施压,强行索要大沽炮台,若是不给就武力侵占。
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慈禧被迫无奈于6月21日颁布《宣战诏书》,其内容就是“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诏书首先是强调“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其次是谴责列强“三十年来,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再次是指出“昨日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最后是号召军民“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以“租借”海港和筑路、开矿等投资的理由开始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列强争夺和瓜分中国越来越激烈,这种氛围给人民中国造成巨大的民族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让人们觉醒,救亡图存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清廷甲午战争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后主张变法维新的呼声高涨,变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面对变法思潮,戊戌变法由此催生,不过遗憾的是这次变法很快就失败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这对中国民众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广大民众反对和仇视外国列强侵略者的情绪日益高涨。这间接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

义和团运动的主题就是“扶清灭洋”,其目的就是把洋人赶出中国。西方列强对此强烈不满,不断向清廷施压,要求清廷配合武力镇压。1900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奥、日西方列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天津组织大量军队准备随时进入北京。时间来到6月中旬,西方列强以清政府剿办义和团不力为由,攻占了大沽炮台,同时组织联军向北京进军。西方列强向清廷表示他们的目的是镇压义和团,但是此时慈禧和大清官员们都不相信洋人的话,担心西方列强趁机打进北京推翻清廷统治瓜分中国。
慈禧和大清大臣们商量后决定先下手为强,选择主动出击。6月21日,慈禧代表清政府下令向八国联军宣战。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后就派兵在北京到天津的路上阻击八国联军,此外清政府还派使节向西方各国列强寻求和谈。八国联军来势汹汹,清廷无法阻挡后溃败。8月7日,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城,慈禧慌了立刻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皇逃跑。不久后慈禧再次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去和西方列强讨论议和方面的相关事宜。

慈禧为了维护大清朝的统治主动向洋人乞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就是清政府向西方列强赔款共计4.5亿两,但是由于清政府当时没有能力付清,就把赔款算作清政府借款,规定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分别用清政府的海关税、常关税、盐税作抵押。这笔赔款连本带息,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当时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

《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彻底丧失了主权,并且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从此西方列强控制了清廷的主要财政来源,并且还进一步控制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势力,其中就是对义和团人员的严惩和打击。此时慈禧太后为首的晚清政府,彻底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