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只松鼠是真会整抽象活!员工一入职就没了本名,全得用专属花名。老板叫松鼠老爹,老

三只松鼠是真会整抽象活!员工一入职就没了本名,全得用专属花名。老板叫松鼠老爹,老板娘叫松鼠老母,老爹还能勉强接受,老母这名字是真让人有点绷不住。而且只有老板夫妇的花名带“松鼠”,底下员工全是“鼠”字开头,网友都打趣说老板太精了,自己是松鼠,其他人全成耗子了。 “松鼠老爹”本名章燎原,2012年在安徽芜湖创立三只松鼠时,已经在坚果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他之前在一家传统坚果企业做销售,深知老派企业的层级感有多压抑,开会要喊“张总李总”,汇报工作要层层递进,员工和老板之间像隔了堵墙。互联网浪潮兴起时,他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品牌——不只卖坚果,还要让用户觉得亲近,让员工干活不憋屈。 学互联网公司搞花名制度,就是他当时的核心想法之一。章燎原觉得,去掉本名里的“总”和姓氏,大家用平等的花名沟通,能打破层级壁垒。最初的花名确实没那么多讲究,他自己取“松鼠老爹”,是想营造“大家长”的感觉,带着团队往前冲,员工的花名也五花八门,不一定非带“鼠”字。那时候公司人少,十几个人挤在小办公室,喊着彼此的花名谈工作、吃坚果,氛围是真的热络。 转折点出在2014年,三只松鼠靠“主人”“松鼠”的客服话术爆火,年销售额突破10亿。章燎原觉得“松鼠”这个IP必须焊死在品牌里,于是修改了花名规则:所有新入职员工,花名必须以“鼠”字开头,老板和老板娘的“松鼠”前缀保留不变,成为独一份的标识。从那以后,公司里多了鼠小帅、鼠小美、鼠大壮,员工之间再也听不到本名,连内部文件和工作群都只用花名标注。 有离职员工吐槽,入职第一天HR就催着改花名,还特意强调不能和老板夫妇的“松鼠”沾边。有年轻人想取“松鼠阿泽”,直接被驳回,理由是“前缀专属老板”。更让人尴尬的是“松鼠老母”这个称呼,老板娘本名叫潘道伟,原本的花名是“鼠妈”,后来跟着老板改叫“松鼠老母”。年轻员工每次汇报工作喊“老母”,都觉得浑身不自在,私下里宁愿用“老板娘”代替,可在公开场合又不得不遵守规则。 网友的调侃不是没道理,“松鼠”和“鼠”的区别,本质上是等级的隐性划分。章燎原想靠花名营造平等,却在规则设计上留了后手——他和老板娘是“正统松鼠”,员工只是“衍生鼠类”。这种双标,在互联网公司里其实少见。阿里的马云叫“风清扬”,腾讯的马化腾叫“Pony”,都没搞过“创始人专属前缀”,员工的花名反而更自由,比如阿里的“逍遥子”“行癫”,根本看不出层级差异。 三只松鼠的花名制度,慢慢从“打破层级”变成了“强化特权”。有老员工回忆,早期公司聚餐,大家喊着“老爹”喝酒聊天,老板还会给员工夹菜;后来公司规模扩大到几千人,花名成了硬性规定,老板夫妇的花名成了身份象征,普通员工的“鼠”字花名,反而让人觉得自己只是品牌IP的附属品,不是独立的职场人。 更有意思的是,“松鼠老母”这个称呼还引发过文化争议。在传统文化里,“老母”常用来指代神明或年长女性,用在企业老板娘身上,既不庄重也显突兀。有网友翻出早年采访,潘道伟自己也说“刚开始听着不习惯”,但架不住章燎原坚持“要和品牌IP统一”,最后还是沿用了下来。这种为了品牌营销牺牲员工体验的操作,让不少人觉得“形式大于实质”。 章燎原可能没意识到,员工想要的平等,从来不是一个“鼠”字开头的名字,而是真正的尊重和话语权。三只松鼠近年来业绩下滑,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超60%,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内部管理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有离职员工透露,花名制度带来的压抑感只是冰山一角,过度强调品牌IP,反而让员工的创造力被束缚,“连起名字都要被管着,干活自然没动力”。 互联网公司的花名制度,本质是“去权威化”的体现,目的是让沟通更高效、氛围更轻松。但三只松鼠走偏了,把花名变成了品牌营销的工具,变成了老板特权的象征。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靠强制改花名就能建立的,也不是靠独特的称呼就能凝聚人心的。员工需要的是被尊重、被重视,是能自由表达想法,而不是被一个“鼠”字定义,被双标的规则区别对待。 当花名从“平等的象征”变成“等级的标签”,当品牌营销凌驾于员工体验之上,这样的制度注定会引发争议。三只松鼠的花名闹剧,其实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形式主义换不来真正的凝聚力。那些看似“有创意”的操作,要是没了尊重和公平做支撑,最终只会沦为网友的笑谈。 花名制度本身没错,错的是双标的设计和功利的初衷。如果企业真的想营造平等氛围,为什么不能让所有人都用一样的规则?为什么老板就要搞特殊化?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