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然如大陆预判,郑丽文公开亮牌触及敏感线,岛内独派惊呼:老蒋若在世恐怕也要心凉,

果然如大陆预判,郑丽文公开亮牌触及敏感线,岛内独派惊呼:老蒋若在世恐怕也要心凉,她参加统派活动瞬间引爆岛内舆论,并用一个动作正式与老蒋切割,民进党急得坐不住,立刻开始甩“锅”   马场町是白色恐怖的历史坐标,郑丽文选择在这里亮相,显然不是随意为之,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   熟悉岛内政治语境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措辞早已被民进党列为“统派专属语录”。而这次,不再是边缘人物在讲,是国民党主席亲自上阵。   郑丽文不仅来了还敬献花圈、三鞠躬,最后一个鞠躬超过90度,停留时间之长,仿佛是对历史深深鞠上一躬,也像是对民进党路线的一个强烈反问。   她在发言中指出,“白色恐怖的历史不应沦为政治斗争工具”,强调历史是所有台湾人的共同记忆,不该被政党私有化。   更敏感的是她点名共产党人陈明忠,说他虽反威权、却不挺“台独”,暗示两岸和解并不等于背叛民主,这种表述,踩到了民进党最不愿触碰的红线。   郑丽文没有回避“吴石”争议,但强调“从未以吴石作为主要祭悼对象”,是要厘清“共谍”指控的界限,她的态度很明确:历史不能被民进党垄断解释权。   这场追思会过去了,但政治后劲还没散,因为这不仅是一次仪式,更是一次明确的站边,郑丽文用一个动作,正式与“反共保台”的传统路线切割;而这个动作,不是私下里做的,是当着全岛媒体的面做的。   民进党反应之快,说明他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活动,而是一场“路线挑战”。发言人戴玮姗直接开轰,说郑丽文“向中共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士致意”,是“混淆敌我界线”、“配合统战”。   “立委”吴思瑶更是火力全开,不仅讽刺郑丽文“干脆加入共产党好了”,还说这是对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无情羞辱,讽刺归讽刺,但这波操作其实暴露出民进党一个长期的隐忧:历史叙事的权威,正在被重新分配。   连“陆委会”都赶来发表新闻稿,警告郑丽文是在“追思共谍”,但字里行间更像是怕民众真的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毕竟一旦“统派”不再是禁语,而是可以公开发声的群体,民进党的“道德高地”就难保了。   更让绿营头疼的是,国民党内部并没有形成统一战线,台北市长蒋万安回应得很微妙,说“应该纪念那些捍卫台湾的人”,虽未正面否定,但明显在拉开距离。   然而邱毅、牛煦庭等人却高调力挺,认为这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有人把这次比作2005年连战访陆,虽然规格不同,但象征意义相似:国民党终于有人敢踩出舒适区,去触碰那个长期被压抑的“统”的议题。   郑丽文不是第一次在两岸议题上“抢麦”,她上台后迅速定调,“两岸同属一中”“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在当前“去中国化”已成主流话语的台湾,是逆风操作。但数据说话,国民党支持度上升了3.9个百分点,说明她的“喊话”并非空喊。   她接受采访时也反复强调,国民党反对战争,不搞“台独”,要回到“九二共识”基础重建互信,从逻辑上看,这是把两岸问题从“意识形态”拉回到“现实利益”。   更重要的是她不试图用宏大叙事去压制对手,而是从“我是谁”这个基本认同入手,试图打破台湾社会的“沉默螺旋”:那种明明一部分人心里认同中华民族,却不敢说出口的状态。   旺报社评指出,虽然九成台湾人自认“台湾人”,但20到29岁的年轻人,对中华民族认同最高,这说明年轻一代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身份认同的多元性,为郑丽文提供了现实基础。   而她参加统派活动这步棋,正是试图将“中华认同”公开化、阳光化,你可以不同意她的立场,但不得不承认:她在用行动为“统”这个字正名。   这次事件的后续已经展开,国民党考纪会对“盼两岸早日统一”的陆配中常委何鹰鹭作出处分,但第二天又撤回,说明党内路线在拉扯,郑丽文要整合的,不只是组织资源,更是意识形态底盘。   她一边推动《财划法》修正案拉拢地方派系,一边拜会傅崐萁、争取蒋万安、张善政、卢秀燕等原本保持距离的地方诸侯,逐步织出一张“路线共识”网,这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但她显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蔡裕荣、吴荣元等统派人士也认为,郑丽文的当选以及行动,是为统一创造稳定社会基础。换句话说,她不是在搞“统战”,而是在试图让“统一”从禁忌词变成可以讨论的选项。   这场岛内的政治风暴,其实是一场关于“历史解释权”的争夺,也是对当前两岸格局的试探性突破,郑丽文没有喊口号,也没摆姿态,她只是做了一个动作,说了一段话,却足以在民进党的脚下点燃地雷。   参考资料: 祭奠受难者,郑丽文打响反击民进党舆论霸权第一枪 经济观察报 桂宏诚:主张统一在蓝营不是罪,郑丽文追求终极和平统一 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