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我们不是中国人!挺日是新加坡人民的选择!这就很好解释了近段时间以来新加坡各政要表现!从总统到总理再到李显龙,几乎都是站在日本立场说话,“中国人要忘记仇恨!”中国应与日本友好相处〞,“要让日本更多参与东盟的安全”,“中国科技不应该独立自主”,李显龙甚至去日本接受勋章!等等,新加坡人已充分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说实话,咱们得把心态放平。新加坡虽然华裔占比高,但人家1965年就独立建国了,国家利益永远是外交的第一准则。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亲戚再亲也得先顾自己家,国与国更现实。人家明确说“不是中国人”,其实也算把窗户纸捅破了——华裔身份和中国国籍,从来就不是一码事。 这些年咱们总爱说“血浓于水”,可再浓的血缘也抵不过国家立场。 这番话听起来确实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但如果我们把视线从情感上挪开,去探究这背后的逻辑,或许能看到一幅更清晰的图景。新加坡这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 1965年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对于一个刚刚起步、资源匮乏、连淡水都需要进口的小岛来说,生存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危机感,催生了它独特的生存哲学,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绝对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就好比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一只小兔子要想活下去,它不能只跟老虎或者只跟狮子做朋友,它必须跟森林里所有能说上话的动物都保持良好关系,甚至在老虎和狮子之间来回斡旋,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空间。 理解了这一点,再看新加坡的一些外交举动,就不再是简单的“亲日”或“反华”可以概括的了。当新加坡提出“要让日本更多参与东盟的安全”时,它真正想说的是,东盟这个池塘不能只有一条大鱼。 在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引入另一个重要的区域力量——日本,来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这符合新加坡作为小国的安全利益。 它并非要联合日本对抗谁,而是希望各方力量相互牵制,让整个地区保持一种稳定且可控的竞争状态,这样它才有游刃有余的余地。这种外交上的“走钢丝”,是新加坡几十年来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 至于经济层面,新加坡的命脉在于其作为全球贸易、金融和航运枢纽的地位。它的繁荣建立在开放、自由、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之上。 任何可能打破这种秩序的单边主义行为,都会被它视为潜在威胁。 当外界讨论“中国科技不应该独立自主”这类声音时,背后可能隐藏的担忧是,如果中国形成一个完全独立、封闭的科技生态系统,那么像新加坡这样以“中间人”和“连接器”为生的国家,其经济价值就会被削弱。 它的算盘是,全球产业链分工越细,各国相互依赖越深,它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的地位就越稳固。这并非针对中国,而是出于维护自身经济模式的本能反应。 而那句最扎心的“我们不是中国人”,其实更是新加坡建国几十年来精心构建国家认同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华裔、马来裔、印度裔等族群共存,如果过度强调华裔的“血缘”属性,很容易引发国内其他族群的疑虑,动摇国家根基。 因此,从建国总理李光耀开始,新加坡就极力淡化种族色彩,强化“新加坡人”这个统一的国民身份。英语成为工作语言,马来语作为国语,都是在刻意地与周边的中华文化圈保持距离,塑造一个独特的、不属于任何一方的新加坡。 所以,当李显龙说出这句话时,他既是在向世界表明立场,更是在对国内进行一次国民身份的再确认。 说到底,国际关系从来不是讲感情的地方,而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我们习惯于用“血浓于水”的亲情视角去看待海外华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首先是自己国家的公民,其言行举止必须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 新加坡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把这套国际生存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越来越强调阵营对抗的时代,像新加坡这样坚持在大国之间搞平衡的小国,它的生存空间究竟是会越来越宽,还是会越来越窄? 这种极致的实用主义,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它的长久安全与繁荣呢?这或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