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寻幽,石壑藏秋——环秀山庄记(苏州之行第十一站)。 从艺圃的苔痕竹影里走出,脚步仍恋着老苏州的青石板路。穿过后街窄巷,寻常人家的白墙黛瓦织就纵横交错的街巷,市井烟火就在街巷里流淌出岁月的味道。苏州的诗意从来就不在远方,这不,前方就是另一诗情画意之地,景德路上环秀山庄的朱门已静静敞开,正等候着我们叩响这方“壶中天地”的门扉。 环秀山庄不大,占地不足一亩,却藏着苏州园林“以小见大”的极致匠心——清代造园大师戈裕良叠造的假山,便是这方天地的灵魂。入园先见疏朗庭院,几株古柏苍劲,石栏围合的池面映着天光云影,池畔轩榭低卧,木格窗棂漏进细碎秋阳。待转过月洞门,眼前骤然起势:数十吨湖石堆叠的假山如奇峰骤现,峰峦沟壑、洞岫磴道错落相生,竟似将千里江山缩于盈丈之间。 拾级攀山,脚下石径蜿蜒,时而穿洞而过,阴凉湿润的石壁沁着草木清气;时而登峰远眺,整座园林尽收眼底——池面如镜,倒映着假山的嶙峋轮廓,轩台廊榭依势而建,与山石水景浑然一体。最妙的是山腰间的“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凭栏而坐,看秋风吹过池面,涟漪轻荡,对岸石壁上的爬藤红叶簌簌作响,耳畔唯有虫鸣与风声,竟让人忘了身处闹市。戈裕良造山时巧用“钩带法”,让湖石天然衔接,无斧凿痕迹,每一块石头的姿态都似自然天成,却又暗合山水章法,难怪前人赞其“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 下山后沿池边漫步,看锦鲤悠游于碧水之中,啄食飘落的银杏叶。廊下悬着的古楹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恰是此刻心境——环秀山庄没有拙政园的阔大,没有留园的精巧陈设,却以一座假山撑起满园意境,于方寸间见天地,于静默中藏春秋。这般“小而精”的雅致,恰似苏州人的生活哲学:于寻常巷陌里寻幽,于一草一木中悟道。 走出环秀山庄时,阳光正盛,晒在身上暖暖的,这趟苏州之行的第十一站,没有喧嚣人潮,唯有山石草木与时光对话,让人心底愈发沉静——原来真正的园林之美,从不在规模大小,而在是否能于一方天地间,藏得下山河远阔,容得下心境悠然。正是:石壑藏秋凝远黛,池光映静悟流年。原创作品 随手拍苏州环秀山庄 走进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