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有人说,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

有人说,美国欠中国钱,给中国打了欠条,现在中国让美国还钱,美国还不起,中国把这个欠条卖给其他国家,这个国家呢欠美国钱,就以人民币的形式买了中国手里的美国欠条,然后拿着这个欠条去抵消他欠美国的钱。 美国财政部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7005亿美元,连续两个月呈小幅波动态势。 中国持有的并非“欠条”,而是美国国债,其本质是市场化的债券投资产品。该类债券由美国政府信用背书,可在全球金融市场自由交易,但交易需遵循严格的市场规则。 2025年9月全球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债总量达9.25万亿美元,中国持仓占比不足8%,既非最大持有国(日本持仓规模更高且已连续9个月增持),且“美国无力偿付”的表述亦缺乏事实支撑。 美国国债的核心运行逻辑为“借新还旧”,只要具备持续发行新债兑付旧债的能力,即不构成违约。历史上,除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一货币体系调整事件外,美国从未出现国债本息拖欠情况。 2025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约4.8万亿美元,应付国债利息约6500亿美元,具备充足偿付能力,所谓“还不起”的说法缺乏实际依据。 更为关键的是,“债务抵消”并不符合国际金融规则。假设某国对美负有100亿美元债务,同时从中国购入100亿美元美债,交易完成后,该国成为美债持有者,中国获得债券出售资金,但该国与美国的债务关系并未改变——美国不会因持有者持有本国国债,免除其到期债务,这如同个人无法以银行定期存单抵消自身对银行的贷款。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与沙特达成合作,沙特将石油出口所得美元大量配置为美债,形成“石油美元-美债”循环机制。 美国财政部2016年解密数据显示,当时沙特持有1168亿美元美债,但沙特对美军火采购欠款,均以现金结算,并未通过美债进行抵消。 中国持有美债的行为,本质是外汇储备的市场化配置。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曾持续增持美债,持仓从5000多亿美元升至2013年1.3万亿美元的峰值,这并非“给美国输血”,而是当时全球仅有美债市场具备承接中国激增外汇储备的容量与流动性。 截至2025年,持仓稳定在7000亿美元左右,反映出中国外汇储备配置的多元化转型。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债持仓更可视为大国博弈的“缓冲器”。2025年日本已连续9个月增持美债,8月、9月分别增持89亿、290亿美元,其背后逻辑是通过绑定美元资产巩固美日同盟关系。 加拿大则持仓表现波动较大,2025年4月、7月两次减持超500亿美元,8月、9月又合计增持944亿美元,这种波动反映出中小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摇摆。 “以人民币购买美债”的说法同样不符合实际,当前全球美债交易中,美元结算占比超95%,2025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约3.8%,尚不具备成为美债主要结算货币的条件。 即便有国家提出以人民币购买中国持有的美债,亦不符合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逻辑——此举将导致外汇储备从美元转换为人民币,违背储备“分散风险”的核心原则。 历史上曾出现过类似“债务抵消”的尝试,但均未成功,上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期间,阿根廷曾提出以所持美债抵消对美银行债务,遭到美国明确拒绝。 美国的核心立场为:国债属于政府债务,银行贷款属于商业债务,二者法律属性与清偿规则不同,这一原则至今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通行准则。 中国的美债持仓策略近年来持续优化,2025年8月增持41亿美元、9月减持5亿美元的小幅波动,表明中国已摒弃以往大规模增减仓的操作模式,转向“精准微调”。 美国对主要持有国的持仓变动高度关注,2025年9月英国一次性减持393亿美元美债,直接导致美债收益率当日上涨0.15个百分点。 中国持仓连续半年稳定在7000亿美元左右,客观上为美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撑,这种持仓稳定性构成中美经济博弈的隐性默契——双方利益深度交织,形成“斗而不破”的格局。 未来的核心变量或将聚焦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25年中国与沙特、巴西等国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12%,较2020年提升8个百分点。 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应用范围扩大,中国对美债的配置需求将逐步降低,但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短期内美债仍将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配置标的。 将美债等同于“欠条”、渲染“债务抵消”的说法,忽略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中国持有美债是基于市场规律的投资行为,既非“扶持美国”,亦非“受制于美国”。 2025年各国持仓表现分化,从日本持续增持到加拿大波动调整,进一步印证美债已超越单纯金融产品属性,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载体。 中国未来的美债策略更可能沿“稳持仓、扩多元、强本币”的路径推进,在保障外汇资产安全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这一布局构成中美金融博弈的长期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