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为什么忌惮朝鲜!第一,朝鲜境内没有日企,人家不稀罕。第二,朝鲜人也不用日本的

日本为什么忌惮朝鲜!第一,朝鲜境内没有日企,人家不稀罕。第二,朝鲜人也不用日本的东西,你在朝鲜也几乎看不见日货。第三,朝鲜和日本也没有建交,朝鲜将日本视为了“千年宿敌”。   日本对朝鲜的忌惮,根子全在那段浸满鲜血的殖民史。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一签,朝鲜半岛就掉进了日本的魔爪,这一抓就是35年。这不是普通的侵略,是把整个民族往死里逼的系统性掠夺与摧残。   当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半岛搞“皇民化运动”,逼着老百姓改日本名,不准说朝鲜话,就连平壤城里那些老建筑,也被拆得改得没了原来的样子。   更狠的是抢资源,就说二战那几年,日本硬生生抓了78万朝鲜劳工到本土当苦力。三菱重工的飞机厂里,好些十几岁的小姑娘被哄骗过去,旁边全是端着刺刀的人盯着干活,好多人最后都被折磨死了。   佐渡金山的矿坑里,1200名朝鲜劳工被逼着下井挖矿,尘肺病夺走了无数人的命,可这些满是血泪的地方,后来居然被日本包装成“工业遗产”去申遗——这种没底线的历史美化,彻底让朝鲜对日本没了半点信任。   殖民时期的伤早已经刻进了朝鲜的民族记忆里,这也就能解释为啥朝鲜境内连一家日企都找不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朝鲜靠着搞工业化,差点就摸到发达国家的边了,人均GDP超1000美元,比那时候的韩国还高呢。本土建好了完整的钢铁、机械制造体系,平壤街头跑的都是自己造的汽车,根本不用靠日企来“输血”。   就算到了90年代,苏联解体后朝鲜缺能源了,也没松口,还是抱着主体思想搞自力更生,政府靠计划经济统筹资源,重点保着重工业和老百姓的生活产业,从来没给日本资本开过分毫的门。   日本还想拿经济援助当筹码压朝鲜,2006年朝日谈建交的时候,日本抛出投资的好处想拉拢,结果朝鲜直接怼回去:“先把历史赔偿的事儿解决了再说”——这种不把日本资本当回事的态度,正好戳中了日本最常用的“利益捆绑”套路的软肋。   朝鲜人对日本货的排斥,更是渗到了日常生活里。去平壤的百货商店逛一圈就知道,从香皂到家电,全是本土牌子或者友好国家的货,想找件日货,那难度比登天还大。这种习惯不是故意装出来的,是历史记忆催出来的本能抗拒。   当年日本殖民者垄断了半岛的生意,把劣质货高价卖给老百姓,却把好东西一车车运回日本本土,这种掠夺式的买卖,阴影到现在还没散。   更关键的是朝鲜自己能撑得起产业,就算日子紧的时候,日用品也能自己造:纺织厂织的布够老百姓穿,农机厂造的设备能供农田用,这种自己能搞定的产业能力,让日本货根本没地方立足。   日本商家不甘心,还偷偷通过第三国的渠道想把货弄进去,结果那些商品摆在市场上,根本没人买,最后只能降价甩卖——这种老百姓层面的彻底拒绝,是日本最没办法应对的。   没建交的僵局,更让日本摸不透朝鲜的底牌。两国到现在都没外交关系,朝鲜的官方文件里,直接把日本定义成“必须警惕的千年宿敌”。   2006年在北京谈朝日建交,本来是个破冰的好机会,结果日本一开口就提导弹、绑架的事儿,朝鲜直接把这事儿跟历史赔偿绑在一起,说“先把被绑架的人的遗骨还回来,把相关人引渡过来再说”,两边吵得根本谈不拢,会谈直接卡壳了。   更让日本头疼的是朝鲜的硬气——不像别的国家搞外交还会留点心眼,朝鲜连历史教科书里都明明白白写着日军的罪行,1937年普天堡战斗里打响抗日第一枪的事儿,早刻进了民族的骨子里。   这些年朝鲜搞导弹试验,更是精准戳日本的神经。2020年的时候,日本没办法,只能拉着美国一起发小卫星盯着,就算搞出了高精度的红外传感系统,也拦不住朝鲜想啥时候搞试验就啥时候搞——这种根本管不住的威慑,比任何外交施压都管用。   日本政坛其实心里门儿清,对朝鲜的忌惮,说到底是怕欠的历史债。那些被强征的劳工要赔偿、“慰安妇”的事儿还没解决,8万到16万受害女性的血泪账,就像一块大石头一直压在日本头上。   朝鲜偏偏抓住了这一点,不跟日本玩“利益交换”的把戏,就拿历史正义当武器——这种软硬不吃的态度,可把平时习惯用经济、外交手段拿捏别人的日本给难住了,根本没辙。   没有日企能钻进去的空子,没有日货能扎根的民间基础,更没有外交能缓冲的空间,面对这么一个把历史账记在骨子里的邻居,日本的忌惮自然怎么也甩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