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就拿液化石油气来说,之前关税战升级时,7艘运往中国的美国货轮直接掉头去了东南亚。 现在关税暂停了,按说该恢复了吧?结果大部分中国塑料厂宁愿买加拿大和中东的货,也不想再碰美国丙烷了。 这事儿说起来挺讽刺,美国丙烷曾是页岩气革命最拿得出手的“名片”。德州地下抽出来的丙烷一度多到储库告急,价格比国际基准低三成,刚好撞上中国化工产业的扩张潮。 宁波、惠州的丙烷脱氢装置(PDH)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些专门把丙烷炼成丙烯的设备,撑起了中国近七成的聚丙烯产能,而美国丙烷曾是它们最依赖的“口粮”。 2024年数据最能说明当年的风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丙烷达1731.59万吨,占全年进口总量的59.22%,进口金额111.75亿美元,比第二名阿联酋多出近四倍,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里满是炫耀,称这是页岩气与中国制造的“天作之合”。 转折来得猝不及防,贸易战的关税大棒一落下,美国丙烷的价格优势瞬间清零,最狠的时候,中国对美丙烷加征的关税让其到岸价翻了两倍,隆众资讯测算,当时用美国丙烷生产的企业每吨要亏损4844元,等于开一天工亏一天钱。 中国工厂可没那么多情怀可讲,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转头就把采购清单改了个底朝天,卫星化学早有准备,这家宁波的龙头企业本来就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2024年从中东采购的丙烷占比已超六成,关税风波一来直接切换供应链,董秘办公室回应得很干脆:“我们根据价格和稳定性选货源,现在中东货更靠谱”。 金能科技也没慌,靠着之前储备的库存撑过两个月空窗期,同时火速和加拿大彭比纳管道公司签了长单,要知道彭比纳和科威特石化合资建的脱氢装置,2023年投产就是奔着亚洲市场来的,供货稳定性经得起考验。 中东供应商更是抓住机会猛冲,沙特和卡塔尔本来就有产能优势,贸易战成了最好的“敲门砖”。沙特直接把基准价定在每吨600美元,比美国货便宜11%,还主动提出签三年以上的长期合同,运费、付款方式都好商量;卡塔尔则把运货的LNG船调度得更密集,2025年上半年宁波港经常能看到卡塔尔的货轮排队卸货。 数据最直观,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的丙烷同比涨了30%,卡塔尔的份额也提升到7%,加上加拿大的货源,这两地已经占了中国丙烷进口的85%以上。 美国后来急了,不仅暂停关税,还取消了出口限制,甚至把出口终端扩建了70万桶/天的产能,可中国买家根本不接茬。不是美国货变差了,而是“政策风险”这几个字已经刻进了中国企业的采购手册。 全美丙烷气体协会调研发现,中国企业最担心的是“关税说加就加”,一家惠州工厂的采购经理说得实在:“我们建一套PDH装置要几十亿,要是因为美国政策变动停了工,损失谁来赔?” 更关键的是,替代市场已经跑通了,伊朗的丙烷份额涨到17%,阿联酋也保住了3%的份额,美国想抢回地盘就得降价,可2025年美国丙烷开采企业已经亏了4.7亿美元,再降价就是赔本赚吆喝。 有意思的是,美国丙烷出口量2024年还创了日均180万桶的纪录,看似没受影响,实则是把货都卖到了日本、韩国,可这些市场的需求远不如中国稳定。EIA的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对中国的丙烷出口虽然比低谷时增长40%,但占中国进口的份额仍不足1%。 这格局说白了就是美国自己作的,把商业合作当成政治筹码,等醒过味来,中国买家早就找到了更靠谱的伙伴。现在美国能源商还在盼着中国回心转意,却没明白一个道理:做生意最讲究的是安心,一旦失去信任,再想拉回来可比当初建立合作难十倍。 观察者网《“转向中东和加拿大后,中国买家对美国LPG不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