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大学宣布不再认可中国境内获得的国际成绩,只接受中国高考生和马来考生,也就是在中国境内学习的加拿大安大略高中文凭及英国普通教育等均不被认可 这事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锅。大家议论挺多,有人说马来西亚这是把门槛立得更清楚,省得成绩体系太乱,有时候学校根本弄不清哪种课程体系怎么比对;也有人觉得这样做更像是把“所有人放在同一标准上”,干脆利落,不给钻空子的机会。从学校角度讲,人家就是想招到真实水平的学生,不想在认证环节上天天跟各种体系较劲,这也算能理解。 现在国内很多国际课程班确实挺复杂的,体系五花八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外校一时半会也摸不清真假。马来西亚大学这次直接把话挑明,就是让你拿最直观、最统一、最好核查的成绩来报名——比如高考。高考上多少分,一清二楚,不存在对比难、不存在标准不同,也算是把规则公开透明。 大家讨论得热闹,另一头又开始对比国内大学的留学生政策,说国内很多学校对外籍学生要求不高,一句“只要来就行”。其实这事儿也不完全是网上说的那样,国内大学的招生条件各有各的政策,只不过有些项目确实比较宽松,让不少人产生了“门槛差距大”的印象。大家心里有落差,也就难免拿来和别人比。 但话说回来,一个国家怎么招留学生,是国家层面的策略,目标可能是国际交流、教育合作,甚至是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能单纯理解成“没要求”“谁都行”。不过老百姓看结果,不看原因,看见别人提高标准了,我们这边却显得有点松,心里自然就不会平衡。 这次马来西亚大学做法,也算是给国内敲个小警钟:教育公平这事,大家越来越敏感了,最好还是把标准摆得越清晰越好。学生也希望自己和别人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而不是让不同体系的成绩乱飞,最后变得谁也说不清标准。 说到底,教育这件事,越透明越省心。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规则公开、标准明确,大家自然服气。谁能考上,就靠真本事说话,不靠“系统复杂”“标准难查”来混水摸鱼。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一点:孩子们花三年、六年、十年读书,就是希望未来别受质疑。把成绩体系搞得明明白白,既是对学校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马来西亚这波做法,看似严了点,但很多家长反而觉得踏实。 国内大学未来会不会也对留学生标准做得更透明?会不会把和本地学生的差距缩小一点,让大家感觉更公平?这才是很多普通人真正关心的。 教育嘛,什么时候都不怕标准严,就怕标准不一。只要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规则下,那才是真正的公平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