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0年,乔冠华起草的“五二零声明”稿被紧急送到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笑:

1970年,乔冠华起草的“五二零声明”稿被紧急送到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笑:“这是喝了多少茅台酒啊?” 彼时,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热潮。由于美国秘密轰炸柬埔寨,妄图摧毁柬越边境地区的“越共庇护所”,从而影响越南战局。 美国侵略越南十余年,深陷战争泥潭,国际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时间推移,战争消耗不断加剧,导致美国国内的百姓生活水平下降,同样是怨声载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加快了侵略脚步,企图尽快从战争泥潭中抽身。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并不打算就此停止侵略行为,反而打算利用扩大侵略范围,从而威胁越共的处境,以争取在越南掠夺更大的利益。 但如此军事行动却并未让美国如愿,反倒是将原本中立的柬埔寨彻底推到了对立面。由于战火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越南、柬埔寨、老挝全都遭受了美国的入侵。 三国四方会议召开,反帝国主义的浪潮热情高涨,黎笋秘密访华,毛主席坚定的站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一边,急需向外全世界表态,发表一篇铿锵有力,可以直戳美帝国主义软肋的声明! 黎笋秘密访华的时间是在5月中旬,该声明必须尽快起草,否则错过了最佳时机,便起不到关键时刻表明立场的作用,对国际反美帝国主义的热情不利。 时间紧任务重,周总理紧急找来几位文笔出众之人,齐聚西花厅赶稿。这些人的文笔过硬,声明很快就一份份新鲜出炉。 但毛主席过目之后,却始终不太满意,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文章的不够硬气。用毛主席的话来说,“软绵绵像棉花”。显然,毛主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些文章文笔没问题,但没能写出反美帝国主义的霸气,也没能在文中直戳美帝国主义的要害。 声明的稿子改了又改,但始终达不到毛主席想要的效果。“笔杆子”们这时候也有些急了,认为这不是在写文章,更像是在打仗。没错,这篇声明的要求确实高,名义上是一篇声明,实际上更像是一篇声讨的“檄文”,必须要用词准确且强硬,直击美帝国主义的“七寸”,又要呼唤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一夜时间过去,仍然没有一篇文章让毛主席满意,时间却更加紧张了。周总理最明白毛主席的心思,知晓他想要什么样的文章,所以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找其他的“笔杆子”来写,反而去联系了乔冠华。 乔冠华是外交领域的领军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在德国留学期间拿到了德国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乔冠华历任《时事晚报》总编辑、“中国通讯社”社长、《华商报》编委、《大众生活》编委、《文汇报》主笔、新华日报社国际新闻主编。 从乔冠华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学识没有问题,文笔也没问题,还长期从事国际工作,对国际形势有更透彻的了解和认知。 新中国外交部成立以后,乔冠华开始活跃在外交领域,频繁出席外交场合,在很多重要的外交节点都有他的身影。无论是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还是出任“中美会谈指导小组”副组长要回钱学森,无不体现出乔冠华在大场面上的卓越能力。 最主要的是,乔冠华当年曾替周总理起草过一封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信,令周总理十分满意。基于这些考虑,周总理对乔冠华非常信任,当得知毛主席认为这些文章“骨头不够硬”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乔冠华,因为他的文笔出众,笔锋犀利,对国际局势洞悉,能够直指美帝国主义的要害。 乔冠华接到周总理的电话以后,没有丝毫犹豫的接下了任务。他让人取来最新的国际报纸以后,简单阅读就开始动笔了。这倒不是乔冠华敷衍,而是国际上的大事小情他基本都了然于胸,如今看一下最新的国际报纸,反而是避免错漏的谨慎之举,并非是临时抱佛脚。 周总理对乔冠华的文笔评价很高,称他的笔杆子带刺,能扎人。这是他与很多文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周总理选他的原因,这样的风格实在太适合起草这篇声明,或许就能让毛主席满意。 但让周总理没想到的是,时间仅仅过去一个小时,乔冠华起草的稿子就被人送了过来。尽管乔冠华的能力出众,但如此短的时间真能写出好文章吗? 毛主席接过乔冠华的稿子以后,没有第一时间翻阅上面的内容,而是仔细端详了一圈手中的几篇草稿。看完以后,毛主席这才说了一句,“乔冠华写得急”。原因很简单,稿子上的墨水有模糊剐蹭的痕迹,稿纸边缘也有汗渍,明显是紧急赶稿的迹象。 随后,毛主席开始翻阅草稿的内容,可以说是越看越高兴,最后甚至高兴的大笑起来,感叹了一句“写出这篇文章得喝了多少茅台酒啊?”周总理见毛主席如此高兴,也过来一起看起了稿子,看完以后接着毛主席的话,“没有一斗,也至少得一瓶”。 显然,乔冠华仅仅用了一小时不到的时间赶出的稿子,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赞赏。尤其是文中的那句“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一切走狗!”在登报时直接当成了标题,这一句话既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也将全世界的反帝国主义热情推向了高潮! 这篇由乔冠华起草,毛主席亲自审阅定稿的声明,在天安门得到了宣读。齐聚天安门的50万群众,齐声高呼,场面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