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刚刚 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这回的口风指向“任何与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

就在刚刚 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这回的口风指向“任何与俄罗斯做生意的国家”,不少人把目光投到中国。我的态度不拐弯:这更像一把高举的锤子,真往下砸的空间不大。 先把家底摆清楚。公开海关统计显示,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规模突破2400亿美元,俄罗斯在2023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方;据俄气披露,2023年对华管道供气量超过220亿立方米。这些都是实需交易,涉及工厂运转和居民用能,不是说停就停。拿制裁去硬切这条线,成本极高。 再看伊朗这条线。美国对伊朗的限制工具已经用了多年,从能源到金融都有成套做法,并不需要另起炉灶。按照安理会2231号决议的安排,框架将在2025年10月结束安理会层面的监督,英法德近年选择维持各自的单边限制,并非重启联合国层面的“总开关”。所以这次提新法案,更像把范围拉大,瞄准的是一批还在和俄罗斯往来的国家。 外面和俄罗斯做生意的不止中国。印度近两年俄油进口保持高位,土耳其承接运输和转口,巴西在化肥等品类上依赖俄罗斯。如果按“与俄有贸易就打压”的思路推进,波及的不只是某一个市场,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稳定。 支付和结算方式也变了。近两年本币结算增多,中俄之间以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比例上升,绕开美元清算的交易越来越普遍。美国的“长臂”过去依赖美元体系,如今工具和对象并不完全对得上。 美国国内也有掣肘。大量企业在中国有工厂和渠道,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都深度参与。若把制裁范围覆盖到与俄罗斯有往来的中国实体,实际影响会落到这些企业身上,游说力量很难装作看不见。 还要考虑伙伴协同。欧洲在俄能源上做了调整,但工业链条仍然牵连广泛;一旦把制裁外延到多国,多边协调的成本会直线上升,内部意见更难统一。硬推,容易出裂缝。 俄乌冲突已持续多年,俄罗斯在出口、结算、物流上形成了替代路径,制裁的边际效应在下降。再加码,未必能改变对方的交易模式,但会提高全球买家的拿货成本和时间。 对中国来说,关键是把握主动。稳住俄罗斯方向的供应,继续优化来源结构,同时推进多元合作,完善风险预案,提升国内消化与替换能力。把“能不能拿到货、能不能顺利到厂”当核心指标,一步步落到执行。 市场上的节奏要用数据说话,不跟着口号跑。谁在掰手腕不重要,重要的是货能否走稳、产线能否开稳、账能否算清。 综合看,“中国被列为头号制裁目标”的说法更像一次高分贝的喊话。真正能否变成可执行的条文,还要过国内利益关、伙伴协同关、工具匹配关。 把交易做扎实、把预案做完善,外部噪音就成为背景声。这场下棋,比的是耐心和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