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了,继续推进针对中国的所谓“301”相

果不其然。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宣布了,继续推进针对中国的所谓“301”相关调查,个别领域只是暂时按下暂停键。 釜山会面后被炒得很热的“1200万吨大豆订单”,从一开始就是美方单方面放出的数字。公开信息里,中方没有给过明确承诺,能核实到的只有10月底中粮采购的18万吨,这笔量对年进口超一亿吨的市场来说,只是象征动作,不是“启动大单”的信号。 交易层面看得更直白。行业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大豆来源以巴西为主,占比大约在六成,美国份额下降到两成出头。9月来自美国的到港甚至一度为零,同期巴西发运增幅明显。这不是情绪,是价格和到岸成本在说话。 价格差在哪儿?因为加征关税,美国豆到岸成本普遍比巴西豆高一截,业内常用口径是每吨相差几十美元。对压榨厂来说,豆粕和豆油的利润、基差、汇率、运费叠加起来,一旦算不过账,就不会安排船期。 国内端的库存也说明问题。沿海港口大豆库存处在近年偏高区间,多家油厂储罐紧张,下游养殖端利润承压。这个背景下,去接手更贵的美豆,没有运营上的必要性。 再看美方的新动作。11月上旬,美方对造船业、港口费的相关做法宣布暂停一年,但并未看到已征费用的退回安排,其他加征措施也没有松动。简单说,就是把贸易当筹码,一边要订单,一边把加税架在那儿。 这套做法对谁的影响更急?据美国农业机构和媒体长期统计,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占其外销的相当比重。订单不稳,美国中西部的发运计划、内河运力、升贴水都会被打乱,传导到农户端就是现货价和收入的波动。 中方这边的态度一直摆在台面上。恢复几家美企的输华资质、象征性小单走流程,是释放善意;但采购的底线是市场化。价差不合适、供给预期不稳定,就不会签长单,这个原则在任何年份都一样。 往前翻一页也能看明白。2020年的第一阶段经贸安排里,有扩大采购的安排,但由于关税并未系统性调整,后续又叠加多项限制,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事实证明,只要加税框架不动,企业就会回到成本账上作决策。 还有一个节奏点容易被忽视。南美收割、装船窗口集中在每年一季度后,价格优势往往贯穿全年,美国要抢单,就得在基差、运费、金融服务上给出能落地的条件,而不是靠口头预期。 把视角拉回到现在。中国买家并不缺供应选择,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的船期都能排;美国若维持加税和不确定性,就会在竞价里处于被动。市场不会为不确定性买单,这是实操规律。 所以,所谓“1200万吨”并不是承诺文本,更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单。订单从价格、风险、时点一个个往下核对,合适就签,不合适就等,这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 一句话收尾:清单靠数据落笔,交易按成本说话。谁让账好算,船就开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