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高志凯教授的建议来了,他提议如下:取消对日免签,12个月内参拜过神侧的一律限制入境。禁止稀土出口日本,禁止其海产品进口,禁止出售农产品给日本。。。 这些建议,条条都显得力度十足,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然而,在这些听起来“很解气”的建议中,一个具体操作上的难题也随之浮现,那就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确认一个人是否真的去参拜过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细想下去,却像一个复杂的迷宫,充满了技术和现实的挑战。最直接的办法,或许是在入境审查时让旅客自己申报。 可这种做法的效力能有多大呢?对于一个有心隐瞒的人来说,在表格上勾选一个“否”字,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种依赖于个人诚信的审查机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面前,未免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和天真。它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一道能够有效筛选的防火墙。 那么,如果靠人工申报不行,能不能借助科技的力量呢?比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调取日本神社周边的监控录像进行比对?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科幻”,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这需要跨国获取海量监控数据,涉及到国家间司法协作和隐私保护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者,即便技术上可行,这种大规模的监控和数据比对,本身就游走在隐私伦理的边缘,可能会引发更多关于个人权利的争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签证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技术、法律和道德的综合性难题。 除了监控,另一个可能的信息来源是社交媒体。如今很多人出行都喜欢在朋友圈、微博或者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动态,附上定位和照片。 理论上,通过大数据技术筛查这些公开信息,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但这个方法的漏洞也同样明显。首先,不是所有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很多人行事低调,或者根本不使用这些平台。 其次,即便有人发布了,也可以设置私密可见,或者干脆不发布任何与敏感地点相关的内容。用这种方式来甄别,无异于大海捞针,且极易出现错判和漏判,其可靠性和公平性都难以保证。 这个看似小小的“如何确认”的问题,实际上折射出了现代国际交往中的一个深层矛盾。当一个国家试图将另一个国家内部的合法行为,作为制定本国对外政策的依据时,就会不可避免地撞上主权和管辖权的壁垒。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国际法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因为某人参拜了神社而拒绝其入境,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可以因为中国公民的某些合法言行,而对我们采取同样的限制措施?这种做法一旦开启,很可能会引发一场“以牙还牙”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正常的民间交流受到严重阻碍。 再看看高教授建议中的经济制裁部分,比如稀土、海产品和农产品。这些提议的背后,是希望利用我们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有效的反制。 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限制出口无疑能打在日本相关产业的痛处。而海产品和农产品的禁令,则更能直接触动民生,并且与当下公众对福岛核污染水的担忧情绪紧密相连。 这些经济手段看似直接有力,但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链条盘根错节,制裁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可能反噬我们自己相关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 高志凯教授的建议,无疑代表了一种强烈的民意情绪,一种希望国家能够采取更果断、更强硬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呼声。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也值得被正视。 然而,从情绪的宣泄到政策的落地,中间隔着一条由现实、技术和国际法则构成的鸿沟。那个关于“如何确认参拜”的疑问,恰恰点明了这条鸿沟的存在。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仅有强硬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周密、可行且经得起推敲的执行方案。 在情感上的快意恩仇与理性上的长远布局之间,我们该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或许才是比任何单一建议都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