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突然放话了。 她把话题拎到台海,外力介入只会把风险加码,这点必须说清。区域安全靠降温,不靠喊猛话。 过去两年,东南方向的演训密度明显提高,海上052D、055常态部署,空中有J-20、轰-6K按计划巡航,火力、指挥、保障的链条在完善。这是把准备做实的路径。 对照日本的海空力量,海上有金刚、爱宕、摩耶等防空舰,空中引进F-35,出云、加贺在做甲板改装试验。问题在于远海持续作战的补给压力大,离家越远,越考验后勤。 火力覆盖更是硬门槛。岸基远程打击已经形成纵深,对近海海面目标和机场具备压制力。日本一旦靠近,护航和后送都会变难,这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 防空抗打击也要算账。舰队的导弹舱位有限,面对高密度、多方向突击,拦截效能会被拉低。时间一长,补弹补油怎么跟得上,是绕不过去的现实。 地理因素摆在那。冲绳一线点位密集,离台海不远,也处在高风险区。基地和跑道的抗毁、修复、分散,是硬指标,不是嘴上说说。 海上交通线更不能忽视。区域冲突一旦扩大,商船、油气运输势必受影响。日本对外依存度高,长期承压的代价不小,这也是决策时必须考虑的账本。 国内这边的节奏很清楚:装备列装、协同演练、保障能力一步步抬升,按年度推进。演训不靠喊话,靠的是把每个环节扣紧。 舆论场情绪可以理解,但决定走向的是力量对比、筹划节奏、风险控制,不是谁话更硬。把硬活干扎实,比在话头上抢高更重要。 即便有人想介入,也要面对信息侦察、制空制海、反导反潜、外线封控等一整套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短板暴露,整体效能都会下滑。 换个下棋的视角看,台海是复杂局面。每走一步都要算后手,谁贸然出手,谁就先把自己送进对方优势区。 回到这句放话:挑衅很轻松,但现实要算兵力、算补给、算抗毁、算产业链。这些算不明白,话就别说满,免得自己被反噬。 对我们来说,把准备持续推进,维持定力、降低风险,让任何外力明白介入成本不划算,才是稳妥之道。 局面越复杂,越要稳。把主动权握在手里,让对手看清代价,这比谁的嗓门高更有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