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近中德在稀土问题上的较量,远不只是买卖谈不拢那么简单。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刚刚

最近中德在稀土问题上的较量,远不只是买卖谈不拢那么简单。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刚刚抵达北京,成为新一届德国政府中首位访华的部长级官员。这场对话发生在微妙时刻——德国正在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加速推进所谓的“去风险”战略。 德国一些政治人物此前声称,稀土用在什么地方“不关中国的事”。这话听着硬气,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国际贸易中,卖家有权决定自己的东西卖给谁、不卖给谁。 中方的回应很有策略性。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对稀土的出口管制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这套说法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德国试图把“芯片危机”的责任推给中国,而中国则把单边行动包装成国际责任,双方都在争夺道德和法理制高点。 话语说得再漂亮,最终还要看现实。德国对稀土依赖有多深?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年前八个月已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贸易与投资署预计,今年对华贸易逆差将扩大至870亿欧元的历史新高。 更关键的是,德国超过八成的稀土永磁体需要从中国进口。欧洲自己炼不了高端重稀土,也没有完整加工产业链。这种产业结构性依赖,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德国现在处境尴尬。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中国能够切断关键领域的供应,并且会这么做”。为此,德国议会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另一方面,德国经济正面临多重压力:汽车业转型阵痛、经济增长乏力,还有因俄乌冲突转向美国高价能源的成本。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在稀土博弈中展现出了成熟的策略。去年11月,中方宣布暂停部分管制措施,这不是退缩,而是释放谈判信号。类似的战术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也出现过,比如恢复采购美国大豆来缓和关系。 那套看似繁琐的出口许可审批程序,实际上创造了精准调控的空间。政策不再是非开即关的阀门,而是可以随时调节的控制器,它的威力不在于完全切断,而在于收放自如的潜在控制力。 这场稀土之争给我们上了一课:现代国际较量是多维度的,一个有效的战略必须是话语权、产业实力和政策艺术的结合。德国财长此次访华,表面是讨论贸易议题,实则是探寻在这种复杂博弈中的相处之道。 中德关系何去何从,不仅影响两国,更关乎全球供应链稳定。在这场高段位较量中,没有简单的赢家输家,只有不断调整的平衡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中方稀土战略 美国稀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