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微风]中国钍反应堆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电脑前去世,项目历史性突破前 2025 年

[微风]中国钍反应堆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电脑前去世,项目历史性突破前 2025 年 9 月 14 日,70 岁的徐洪杰在电脑前溘然长逝,屏幕上还停留着为次日本科生开学第一课准备的课件。 认识徐洪杰的人都知道,他这一辈子总在跟 “从零开始” 较劲。年轻时在核物理领域崭露头角,正当事业顺风顺水时,却主动请缨投身核电基础研究,彼时国内相关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他带着团队在破旧的实验室里搭设备、查资料,常常一干就是通宵。 有同事劝他,没必要这么拼,他却笑着说:“国家需要的事,总得有人带头做。” 那些年,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核电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以为可以安稳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可年过五十的徐洪杰,却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 投身钍基熔盐堆研究。这是一个被称为 “第四代核能” 的前沿领域,技术难度大,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人都觉得他是自讨苦吃。 但徐洪杰却铁了心,他说:“钍资源我国储量丰富,一旦研究成功,能极大缓解能源压力,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就这样,他再次从零开始,组建团队、申请经费、搭建实验平台,一切都要重新摸索。 那些年,徐洪杰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项目上。在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他顶着烈日考察选址,皮肤被晒得黝黑;在实验室里,他和年轻科研人员一起熬夜分析数据,眼睛布满血丝却依然神采奕奕。 有一次,实验遇到关键瓶颈,连续几个月都没有进展,团队成员都有些泄气,徐洪杰却没有放弃,他带着大家一遍又一遍复盘实验过程,逐字逐句分析数据报告,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找到了突破口。那天,他兴奋得像个孩子,拉着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庆祝,眼里闪着激动的泪光。 16 年的时光,徐洪杰从满头黑发熬到了两鬓斑白,从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者,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常常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科研就像爬山,越往上越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他不仅在技术上指导年轻人,还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谁家里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谁工作上有情绪,他也会耐心开导。在团队成员眼里,他不仅是严谨的科学家,更是和蔼可亲的长辈。 徐洪杰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团队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大家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 16 年来的实验数据、心得体会,还有对项目未来的规划。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钍基熔盐堆成功之日,便是我此生无憾之时。” 看着这句话,很多年轻科研人员都流下了眼泪。他们知道,一定要完成徐老的遗愿,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 大家擦干眼泪,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按照徐洪杰生前制定的计划,一步步推进项目进度,遇到难题时,就拿出他的笔记本翻看,仿佛他依然在身边指导着大家。 一个多月后,好消息传来 —— 甘肃武威戈壁上的全球唯一运行钍基熔盐实验堆,成功完成首次钍铀核燃料转换!这个消息震惊了国内外核能领域,中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就此奠定。 那天,团队成员来到徐洪杰的墓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风穿过戈壁滩,仿佛在诉说着这位科学家 16 年的坚守与奉献。 屏幕上那页未完成的课件,虽然再也没有机会被徐洪杰亲自讲解,但他的精神,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核能事业的前进道路。而那座矗立在戈壁滩上的钍基熔盐堆,也成了他一生奉献的最好见证,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为国家的能源事业源源不断地贡献力量。

评论列表

似曾相识
似曾相识 4
2025-11-10 20:01
痛惜!
用户16xxx93
用户16xxx93 1
2025-11-10 15:38
为徐老的贡献感动,为他的离世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