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网上都说韩国人吃饭寒酸,没人说日本人寒酸? 我最早听见这话,是在单位食堂

为什么网上都说韩国人吃饭寒酸,没人说日本人寒酸? 我最早听见这话,是在单位食堂。那天我们请的是韩国某半导体厂的技术员,头一天海鲜自助,第二天中餐自助,人家筷子没停,嘴也没停,一边往嘴里塞红烧肉,一边说太油,不健康,还是韩国泡菜养生。第三天食堂师傅直接上了泡菜、豆芽、海带汤,标准从每人八十块掉到二十多块,那群人端着不锈钢盘,脸拉得比泡菜还酸。 这事后来传开了,成了我们后勤处的保留笑话。但笑话归笑话,我特意去翻了翻近五年商务部发的《入境团餐满意度报告》,韩国团在味道、分量、花样三项打分永远倒数,备注里清一色写着分量过大,口味偏咸,可附带的消费小票里,肉类消耗量又常年第一,这就很微妙了。 再说日本人。去年东京大学三个教授来交流,我怕他们吃不惯,特意订了日料,结果人家点名要去吃夜市。第一天炒肝爆肚,第二天卤煮火烧,第三天蹲在簋街啃麻小,一边吸辣油一边用翻译软件查十三香配料表,回国前托我买了五包王守义,说要在实验室做复现。那劲头,跟韩国人形成鲜明对比。 我把这事发在微博上,底下有条高赞回复,说韩国人不是嫌饭寒酸,是嫌不是自己家的饭寒酸。这话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2023年发布的数据,韩国人均年肉类消费53公斤,其中进口肉占62%,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换句话说,他们嘴上说自家泡菜香,身体还是很诚实地拥抱进口牛肉。 日本农林水产省同年的数字就克制得多,人均肉类消费49公斤,进口比例48%,而且进口品类里,鸡肉和猪肉占大头,牛肉反而少。这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日本人好像天生就知道什么场合吃什么,不抢不争,先把面子给你留足。 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年冬天,带一个日本程序员去吃铜锅涮肉,羊肉一上来,小伙子先拍照,拍完把第一筷子肉夹进我碗里,说您先请,这是礼数。吃到一半,他悄悄问我,这个芝麻酱能不能买得到,我想带回去给课长尝尝。结账时他抢着买单,说在中国叨扰多日,应该表达感谢。这一套流程下来,谁还会觉得人家寒酸,只觉得体面。 韩国留学生那边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2019年我在北体大蹭散打课,中午跟队里几个韩国交换生去食堂,锅包肉刚端上来,盘子还没放稳,肉就少了一半。等他们吃饱喝足,开始聊首尔房价,说北京空气差,说中国西瓜没韩国甜,可我们那天的西瓜就是大兴庞各庄的,甜得齁嗓子。 这种矛盾感,我在青岛工厂也遇到过。2021年秋天,韩国客户来验厂,中午自助餐二十块一位,红烧肉和棒骨限量,他们五个人吃了十二盘肉,还嫌水果不够,把老板气得直翻白眼。翻译小姑娘后来跟我吐槽,说韩国人私下跟她说,在韩国吃顿像样的韩牛要人均三百人民币,出差能省就省,回国才能吃好的。 我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发现网上说韩国人吃饭寒酸,其实不是指食材,而是指吃相。日本人也吃自助,但人家懂得留余地,韩国人像是饿了三天的孩子,先把盘子堆成山,再挑剔盐多油大。这种吃相背后,是韩国1960年代才开始工业化的历史,是1997年金融危机后全民吃泡面度日的记忆,是至今仍在的粮食自给率不足50%的焦虑。 反观日本,战后虽然穷过,但1960年代就完成工业化,1970年代开始海外屯田,粮食自给率看起来低,可人家在海外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本土三倍,心里不慌。这种底气,体现在饭桌上,就是从容。 所以网上那句话,与其说这是嘲笑,不如说是两种历史路径的折射。韩国人吃饭像打仗,日本人吃饭像演戏,我们中国人看着,就像看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自己的待客之道,也照见了东亚三国剪不断理还乱的百年纠葛。

评论列表

人間濁流
人間濁流 11
2025-11-07 19:44
曆史證明,想得他們兩国尊重,只有狠狠地打,打得越狠越好。
挺辛苦
挺辛苦 10
2025-11-07 13:17
鬼子洗白文?
用户10xxx09
用户10xxx09 7
2025-11-07 23:07
庞各庄的西瓜挺好吃的,我今年夏天买了6个小吊瓜,很甜的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2
2025-11-08 03:03
一句话,日本经济文化侵略了很多国家,南棒想这样干没有那个实力啊,这才是反映出在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