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万假药案撕开残酷真相:老人为何宁信骗子不听子女?6年骗局背后藏着3个致命漏洞 11月5日,最高检的一纸通报,让一起横跨6年的假药案浮出水面。李某甲等人将中药粉与止痛药吡罗昔康混合,炮制出号称能治十几种疾病的"雪山追风散"和"特效胃药",通过微信朋友圈层层分销,累计销售额高达54万元。这起案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神药骗局屡禁不止的残酷现实。 翻看评论区,349条留言里满是血泪控诉。"我妈就是被那些无良商家骗的""我就是受害者,一个月了还没缓过来""不判死刑都不解愤"——这些带着愤怒与无助的文字,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共同伤痛。更令人揪心的是,类似骗局仍在不断翻新:2025年5月曝光的"AKG"传销案,宣称能治128种疾病;北京某药房通过话术培训,半月就靠"三七粉"骗走61万元。 这些骗局为何总能得手?仔细梳理会发现三个致命漏洞。违法成本过低是首要问题。54万销售额,6年作案时间,平均每年获利不足10万,相比可能面临的刑罚,不少骗子愿意铤而走险。正如网友所言"处罚太轻,违法成本低",这成了滋生骗局的温床。 正规医疗知识的普及不足同样关键。当老人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取易懂的健康知识时,骗子们精心编织的"包治百病"话术就有了可乘之机。有评论一针见血:"包治百病的都假:常识。"可对许多老人来说,这个常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 最值得深思的是家庭关爱的缺失。多位网友提到"老人不会听家人的,专信外人""劝了有用才怪"。这背后反映的,是代际沟通的断裂。当子女忙于工作,当陪伴变成奢侈品,骗子们嘘寒问暖的"关怀"就成了击破老人心理防线的利器。有位网友无奈地说:"我婆婆以后身体肯定一大堆问题",这种无力感,多少家庭正在经历?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正规药品也成了骗局的帮凶。"最难受的是有些中成药就有地塞米松",这条评论道出了另一个残酷现实。当某些正规药品本身就存在夸大宣传时,老人如何分辨真假?这无疑增加了防骗的难度。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单纯依靠打击显然不够。需要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需要开展更接地气的健康科普,让老人掌握基本的防骗知识;更需要家庭成员的陪伴与沟通,填补老人的情感空缺。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现在有些人坏透顶了",但与其愤怒谴责,不如行动起来,为老人筑起一道真正的防护墙。 这起54万假药案或许很快会淡出公众视野,但它揭示的问题值得长期关注。当我们在评论区愤怒点赞时,不妨想想:能为家里的老人做些什么?毕竟,比起事后的愤怒,事前的预防更有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