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刚刚 乌克兰方面突然宣布了,和谈必须以领土完整为前提。 从2022年

就在刚刚 乌克兰方面突然宣布了,和谈必须以领土完整为前提。 从2022年2月24日那天起,警报、征召、工厂转产,一环扣一环地压上来。第一批援助经波兰口岸进场,前线缺口被临时填住,但节奏从此被外部供给绑住。 紧接着的那轮接触点在伊斯坦布尔,3月末到4月初来回磋商,文本里有中立、不设外来驻军、部队规模等敏感条目。据媒体披露,4月9日英国时任首相到访基辅,被指强调不要草率签署;美方渠道也被报道更看重继续施压的效果。这些说法未获各方正式确认,但气氛确实变冷。 对照另一边,俄方坚持的底线一直没变:承认已控制地区、长期限制作战能力、保持非核。要求强硬,空间被压缩,任何退让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回到国内,议会争论声量高,电视台几乎全天播现场画面,舆论焦点牢牢盯在“守住阵地”上。据公开报道,安全机构收紧口径,涉和谈的表述被严格审查。可操作的选项越来越少。 到2023年,反攻展开但推进有限,装备、工兵、火力配合暴露短板。多家民调显示,支持接触的人在增加,但大多数不接受割让土地。这组倾向把门槛抬得很高。 2024年出现新变量:援助拨付放缓,美方内部拉扯时间更长,欧洲承压也在加码。乌克兰本地投产无人机和炮弹,数量上来了些,可总体仍离不开外部供给。俄方继续打能源节点,冬季多地停电成为常态。 数据层面,据部分民调,支持尽快谈判的比例上升,但对“解除武装”“让出领土”的反对明显占优。这意味着谈得动,但谈不下关键条款。 制度上,乌克兰现行法律明确领土不可分割,相关改动触及红线。任何文本只要牵涉边界,就会被判定无效甚至触法。这不是口号,而是程序上的死扣。 外部场合也有过尝试。2024年在瑞士举行过一次会议,主张停火与重建的路径被讨论,俄方未出席。早前在土耳其的接触留下框架,但核心分歧没被消化。 至于2025年的动静,有媒体称美欧在推动重新接触,也有说法指俄方仍要求长期中立和限制作战能力。这些消息未经全面证实,但可以看出双方立场没有根本变化。 把这些线索放在一起看,就能明白“不是不想停,是停不下”。外援链条、国内法律与民意、对手条件三把锁,一把都打不开,门就开不了。 在这种局面下,乌克兰一边补产能、一边稳人心,还要维护外部支持,做的是“把时间拖成筹码”的活。俄方看见态势占优,也不急着按暂停。 话说到这就明白了:这场硬撑,并非出于浪漫情绪,而是被现实推着往前走。想收尾,得先解锁。谁能先挪动条件,谁才有资格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