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工作人员在整理周总理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显然是被多次反复摩挲过的,一张照片为何能让周总理念念不忘? 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工作人员从他的衣服口袋里找出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周恩来、张云逸等人的合影,照片背面题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这张被无数次摩挲过的老照片,为什么能让一个大国总理珍藏至死?那八个字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说起这张照片的来历,得回到1937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春天。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关键时期,周恩来昨日同毛泽东谈话一整天,现在要去西安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张冲谈,然后还要上庐山与蒋介石谈。这次谈判关系重大,涉及红军改编问题,可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步。 4月25日上午9时,周恩来一行从延安的南门兵站出发。同行的还有红军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延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兼周恩来的随从副官陈友才以及记者和护卫队员等人。这一车共有25人。他们中的多数爬过雪山,走过草地,能坐着汽车去古城西安,心情自然不错。 然而,危险已经在暗中逼近。延安城里潜伏着的土匪坐探冯长斗,已经在前一天将情报送出。这个消息传到了土匪头子李青伍那里,他立即起了歹心。李青伍知道后,决心刺杀周恩来,一来可以”建功立业、扬名天下”;二来可以向国民党邀功。 当卡车行至甘泉县境内距劳山镇不远的湫沿山坡转弯处,突然枪声大作,飞弹如雨,迎面袭来。这一带山势险要,路崎岖狭长,两边陡壁相峙,当年人烟稀少,正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周恩来镇定自若。他一把推开车门,隐蔽在前车轮后,仔细地观察着敌情,指挥警卫战士抗击敌人。从形势看,敌人200多人,我方仅25人,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候,周恩来的副官陈友才做了一个关键决定。隐蔽在暗处的敌人把站在车前身穿西装、系领带、戴礼帽、脚蹬长筒马靴的陈友才误认为是周恩来,子弹一齐向他射来。由于陈友才和周恩来的身形、相貌很相似,长征结束后,就直接调任周恩来的随身副官兼警卫参谋。 陈友才模仿着周恩来的样子沉着地射击,把敌人的轻重火力都吸引过去,掩护首长和同志们突围。在陈友才的掩护下,周恩来和张云逸、孔石泉、等人穿的都是普通军服,很快就从右侧方突围出来。 这场战斗的结果让人痛心。经过清点,我方11名战士壮烈牺牲,除了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刘九洲外,其余幸存者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在牺牲的人员中,陈友才身中数弹,外加20多刀。当残暴的匪陡冲到卡车旁,又从陈友才的衣袋里搜出”周恩来”的名片,以为大功告成,他们又在陈友才遗体上连捅了20多刀。 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三个人穿过树林、翻越小土包之后,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见后边没人追来,他们便停下休息片刻,随后徒步回到延安城十里铺的政治保卫局检查站才得以脱险。 事件发生后,延安震动了。毛泽东非常愤怒,立即下令彻查此事。经过西北保卫局的深入调查,后来查明,制造劳山事件的是甘泉县惯匪李青伍,目的是劫财。这个李青伍原本是红军收编的队伍里的教导员,后来叛变投靠了国民党。 劳山事件后的第三天上午,红军总参谋部在延安为壮烈牺牲的陈友才、陈国桥等11位同志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当黄霖将布满刀痕和浸透陈友才鲜血的一条旧毛毯交到周恩来手中时,周恩来不禁泪流满面:“友才是替我死的,永远不能忘记他!” 从那之后,周恩来就把那张记录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的照片贴身携带。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还是在新中国建设的忙碌里,那张照片都静静地躺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每当夜深人静处理公务时,他总会拿出照片看看,想起那些为了保护他而牺牲的年轻战士。 时间过去了近四十年,1973年6月,周恩来陪同越南客人回到延安。处理完其他事务,他要求亲自去陈友才的坟上祭奠,并说:“我一生中曾遇到过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是这一次。”然而让他伤心的是,当延安有关负责同志告诉他,由于1947年胡宗南进犯,陈友才的坟墓遭到摧毁,再没有找着时,周总理伤心得当即掉下了眼泪。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病逝。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从他内衣口袋里找到了这张已经泛黄、边角磨损的照片。照片背面那八个字”劳山遇险,仅存四人”,见证了一个伟人近四十年的思念和愧疚。 那些在劳山为保护周恩来而牺牲的年轻战士们,虽然没有在历史书上留下显赫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却通过这张珍贵的照片,永远地传承了下去。正如邓颖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所说的——“友才是替恩来死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 这张被摩挲得发黄的老照片,不仅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更见证了一位伟人的情怀和品格。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