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浮云]2013年,郑州一91岁老人在生日宴上说胡话,女儿听后吓得当晚就来派出所

[浮云]2013年,郑州一91岁老人在生日宴上说胡话,女儿听后吓得当晚就来派出所报案,“警察同志,我家老爷子不对劲,麻烦你们帮我查查他。”老爷子到底说了什么话让自己的女儿不惜报警处理? 2013年郑州郊区,一个普通农家生日宴,本该是亲戚们围坐吃顿热饭,聊聊家常。谁知九旬老人朱柯信酒过三巡,忽地提起年轻时扛枪打仗的事,报出部队番号十三军八十一师,还说腿上那道疤是战场留下的。女儿朱静一听,脸色大变,心想父亲这些年记忆力不行,常说些不着调的话,这次却细节分明,像真有其事。她咬牙当晚直奔派出所,求警察查个明白。这番“胡话”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朱柯信生于1922年河南农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晚年日子过得紧巴巴,儿子在外打工,女儿朱静在家守着,父女俩互相搭把手,勉强维持。老人年纪大了,渐渐得老年痴呆,记性差劲,常常把旧邻居当儿时伙伴,讲起故事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村里人习以为常,谁也没多想。 那年二月,朱柯信九十一岁生日,朱静早早打算办场家宴,图个老人家高兴。亲戚们本说要大张旗鼓凑份子,可河南老天不作美,连日大雨把低洼地淹了,村道成河,宴席只能缩水在屋里挤挤办。朱静买了点猪肉豆腐,蒸了馒头,舅舅表姐们带了自家米酒,凑齐一桌家常菜。雨点砸窗,灯泡昏黄,大家边吃边聊,氛围倒也热乎。 酒酣耳热时,话题转到年轻人当兵,朱柯信忽然开口,声音虽颤却稳:“我十八岁那年,也背包走了。”众人一愣,他接着说起1948年入伍,进国民党十三军八十一师,淮海战役一线冲锋,腿上挨刀负伤,还记过三等功。亲戚们面面相觑,心道老人这是犯糊涂了,平时从不提这些,今儿倒说得头头是道。朱静夹菜的手顿住,她知道父亲痴呆后爱胡诌,可这次报番号、提战役,像有板有眼。她没多问,宴席草草收场。 夜深雨停,朱静睡不着,脑子里全是父亲那番话。万一不是胡话呢?她披衣出门,踩着泥路赶到村口派出所。值班民警接了案子,记下老人姓名出生年份,答应次日查档案。朱静回家守着父亲,暗自祈祷别出啥岔子。 民警小王上手,调开尘封军人档案库,一输入朱柯信1922年生,1948年河南籍,屏幕跳出记录:国民党十三军八十一师士兵,淮海战役负伤腿部,记三等功,附黑白照片一张,年轻人肩扛步枪,背景是阵地土墙。档案确凿,小王上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很快组队进村核实。 调查组上门,带去证书和军功章。朱柯信摸着腿上旧疤,点点头接下。原来他当年保家卫国,立下汗马功劳,却从不张扬,退伍后隐姓埋名务农,怕给家人添麻烦。政府了解情况后,不仅发章表彰,还批了补助金,帮朱家修屋添置日用品。村里支书闻讯,组织慰问会,亲戚们重聚,掌声里满是敬意。 这事传开,小郭村年轻人坐不住了,常去老人家听故事,学那份家国担当。朱柯信虽痴呆加重,可档案一开,荣光重现。想想看,当年国民党部队里,也有不少河南汉子为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朱柯信就是其中一个,默默守护着那段历史。 在新时代,我们缅怀这些老战士,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从中汲取力量。朱柯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分派系,保家卫国的心是一样的。今天强国路漫漫,后辈得接棒干实事儿,建好基层,兴农富民,方不负先辈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