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撤军了! 欧洲蒙圈了!   10月30日 美国第一批驻扎在东欧的军队开始撤回

美国撤军了! 欧洲蒙圈了!   10月30日 美国第一批驻扎在东欧的军队开始撤回了。从老特上台后就一直准备撤军事宜,但是波罗的海三国死活都不同意,美军不在他们都不敢睡觉。   毕竟对这三个国家来说,美军不是简单的外国驻军,而是他们多年来安身立命的安全依托,这种依托突然抽离,积累的焦虑自然藏不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入北约开始,这三个国家就主动将安全保障的重心完全压在美国身上。   他们的总人口加起来刚过600万,军队规模各自只有几千人,连一套完整的防空体系都建不起来,只能靠北约的共享雷达和美军的防空部队支撑。   乌克兰局势紧张后,这种依赖更是渗透到日常防务中,立陶宛的边境巡逻要和美军无人机侦查同步,拉脱维亚的军事演习必须有美军顾问在场才能开展,美军基地的存在成了他们对外展示安全底气的核心筹码。   美军宣布撤军后,爱沙尼亚总理在议会紧急发言时直言,他们的防空系统在没有美军支援的情况下,连24小时不间断监控都做不到。   同样是东欧国家,波兰的处境却和波罗的海三国形成鲜明反差。   美军撤离名单里不仅没有驻波兰的一万名士兵,特朗普反而在近期会谈中承诺考虑进一步增兵,还刚和波兰签署了20亿美元的爱国者系统支援协议。   这种差异的核心的是投入与回报的对等性。波兰这两年把国防开支提得极高,全年经济产出里近五个百分点都投进了国防,远超北约要求的两个百分点。   而且这些投入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采购美制装备和修建美军专用基地,美国在波兰的首个永久基地2022年启用,去年又新增了导弹防御基地,这些设施的维护费用都由波兰承担。   波兰还主动接手了美军留下的关键任务,比如原由美军主导的热舒夫援乌枢纽,现在已经由波兰和北约接管,德国还提前部署了两套爱国者系统负责防空。   这种“主动补位”让美国愿意继续提供安全保障。   欧洲的蒙圈,本质上是长期靠美国“托底”养成的防务惰性被打破后的应激反应。   这些年法德等大国一直喊着要搞欧洲自主防务,2023年就推出了“防务备战路线图2030”,号称要在2030年前建成一体化防御体系,但两年过去,除了几份细化的规划文件,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   德国去年就承诺要提高国防投入,到现在资金拨付还没到位;法国提议的欧洲防空系统,因为各国都想争夺主导权,连技术标准都没统一。   就算有些国家真的增加了军费,最终还是流向了美国军工企业,波兰采购的F-35战机、罗马尼亚引进的爱国者导弹,本质上只是把“美军驻军依赖”换成了“美式装备依赖”。   这种口头上的自主,碰到美军撤军的实际情况,立刻就露了馅,欧盟近期的防务会议上,连“由哪个国家牵头填补东欧安全缺口”都没讨论出结果。   美军撤离带来的连锁反应,不止让东欧国家慌了,更直接戳中了乌克兰战场的软肋。   热舒夫的雅西恩卡机场自俄乌冲突爆发后,一直是对乌援助的核心枢纽,美军在这里负责物资清点、调度和转运,高峰时每天有几十架次运输机起降。   现在美军撤出后,虽然波兰和北约接手了相关工作,但效率明显下降。之前三天就能送达乌克兰前线的无人机和炮弹,现在要经过波兰军方的多层审批,运输时间直接翻倍。   关键是,乌军常用的精确打击武器需要美军提供的定位代码才能发挥作用,过去美军在热舒夫时能做到48小时内更新代码,现在转交北约后,代码更新周期拉长到72小时,俄军方近期评估发现,乌军的精确打击命中率已经下降了三成。   按理说欧洲可以补齐这个缺口,但欧盟折腾了半天,连一个统一的物资调度中心都没建起来,各国各自为战送援助,有的装备型号不匹配,有的迟迟不到位,根本顶不上美军留下的空缺。   面对美军撤离,东欧国家的应对也折射出欧洲安全的碎片化困境。立陶宛开始拉着芬兰和瑞典搞联合边境巡逻,想借北欧国家的军力补短板,但瑞典刚加入北约不久,自身防务还在适应阶段,能提供的支援十分有限。   拉脱维亚则把英军请进来,让英军接管部分防空任务,却又担心英军驻扎会引发俄罗斯不满,特意限制了英军的活动范围。   波兰走得更远,不仅要加购美国的反导系统,还想牵头搞一个东欧军事联盟,把匈牙利、捷克等国拉进来,结果刚提出就遭到匈牙利反对,理由是“不想被绑上对抗俄罗斯的战车”。   这些各自为战的做法,看似是积极自救,实则让欧洲的防御体系更混乱,原本北约东翼的统一防御线,现在被拆成了多个小圈子。   美军的这次撤军,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安全的真实处境。   依赖别人的保护终究要受限于对方的战略需求,可自己抱团又始终绕不开利益分歧和实力短板。   这种矛盾之下,蒙圈或许只是开始。   信息:德媒:美国从欧洲撤军3500人 2025-10-30 11:40·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