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近期,密歇根

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近期,密歇根州表示:中国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决定放弃在当地投资24亿美元的电池工厂计划。 这片原本要建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土地,现在依然安静地躺在那里,而背后的故事,折射出当前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复杂局面。 时间回到2022年,当时国轩高科与密歇根州政府的合作可谓“蜜月期”,这个规划占地广阔的项目堪称双向奔赴的典范,根据密歇根州经济发展局(MEDC)当时的公告,国轩高科计划投入23.64亿美元(约合167.8亿元人民币),建设涵盖正负极材料与电芯的一体化基地,规划年产超40GWh电池,还承诺创造2350个高薪岗位,平均时薪达29.42美元。 对于曾因汽车工业辉煌又陷入衰落的密歇根州来说,这项目被寄予了“经济救赎”的厚望,州长格雷琴·惠特默当时高调宣称要成为电动汽车和移动公司的卓越目的地,州政府更是爽快抛出1.75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助金的橄榄枝,再加上联邦《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的每千瓦时最高45美元税收抵免,这笔账在当时怎么算都透着赚头。 国轩高科当时也满心期待借着这股东风切入美国市场,甚至特意让美国子公司管理层以美籍人士为主,承诺从美国供应商采购大部分材料设备,力求融入当地供应链。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联姻,热闹劲儿只持续了几个月就急转直下,最先发难的是项目选址所在的绿镇居民,起初大家只是质疑工厂会破坏湿地和农田,担心环保风险与税收负担,但这些合理诉求很快被更尖锐的声音带偏,所谓“外来影响”的说法毫无证据却在地方舆论中迅速发酵。 2023年4月,数百名抗议者聚集在附近的大急流城,连部分州代表也加入了反对行列,到了9月更是上演戏剧性一幕——支持项目的绿镇政府委员会被居民投票罢免,新上任的官员一上来就更换政府大楼门锁,直接取消了此前批准的土地使用许可,国轩高科试图通过行政诉讼挽回局面,却因地方政府拒绝配合陷入停滞,项目现场很快陷入停工状态。 更让项目雪上加霜的是政策层面的变数,2023年后,美国财政部陆续出台IRA细则,明确“受关注外国实体”若被外国政府控制25%以上,将无法享受补贴,这一规则直接击中了项目的财务逻辑,而国会层面的压力更是步步紧逼,有议员专门推出《NO GOTION法案》,明确阻止国轩高科获取IRA税收抵免,还敦促外国投资委员会展开调查,即便国轩高科有大众汽车作为第一大股东,管理层也以美籍人士为主,却依然没能躲过这场针对性的审查浪潮。 与此同时,美国电动车市场也传来坏消息,2024年4月电动车注册量同比下滑4.4%,创下近十年首次负增长,各大车企纷纷缩减电池订单,投资者对大规模制造项目的信心持续下降,密歇根州过去两年宣布的新能源项目中,约三分之一都已延期或暂停,内有地方民意反转,外有政策与市场双重降温,国轩高科的密歇根项目彻底陷入两难。 2025年10月,密歇根州经济发展局正式发出违约通知,认定国轩高科未能完成投资与建设里程碑,不仅要追讨此前拨付的2360万美元土地收购费用,还取消了1.75亿美元的税收激励和补助金,这场历时三年的投资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同期福特位于密歇根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因补贴政策变数削减800个岗位,通用汽车也放弃了当地一座电池厂,远景动力、Group14等企业的项目同样因政策变动、设备受限陷入停滞。就连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合作项目,也因政治阻力从35亿美元投资缩减至20亿美元,产能规划同步下调。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现实,如今的美国市场,早已不是把厂盖起来就能挣钱的乐园,政策摇摆不定、贸易壁垒高企、民意容易被政治情绪裹挟,再加上行业本身进入回调周期,中企出海面临的已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多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 说到底,国轩高科放弃密歇根工厂,哪里是什么“退缩”,分明是算清了利弊后的明智之举,24亿美元的投资不是小数目,与其在无休止的审批纠缠、政策变脸和民意摇摆中消耗,不如及时抽身保全实力。 毕竟,国际化的本质是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蛮干,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懂得“保命 的智慧,才能在长远的竞争中真正赚到钱,这或许就是国轩高科给所有出海中企最实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