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让我猜中了! 闻泰一点也不亏 闻泰收购安世时,与荷兰政府签署《公共承诺函》,承诺保持其在荷兰、德国、英国的研发与制造中心,5年内不搬迁核心产线,总部也因此留在荷兰。 但荷兰在2025年9月援引《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实施资产冻结与控制权限制,暂停中方CEO职务并托管大部分股权,实质是借“国家安全”名义干预中资企业运营。 看起来,荷兰政府的行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博弈,背后并不单纯是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从闻泰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理解为一种“计划中的收益”。他们和荷兰政府签署的协议是有其战略意图的,毕竟,收购安世是一笔相当重大的交易。如果说闻泰之前并未完全了解荷兰政府的潜在干预,那么这次的事件显然也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资企业进行“捆绑式”操作的潜规则。 这些潜规则在各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标签下变得愈发复杂。特别是在涉及中资企业的领域,西方国家的政策往往会带有更多的政治考量。拿这次荷兰的“干预”来说,它无非是借机削弱中资企业的控制力,让本地政府和资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掌控市场和资源。如此一来,虽然表面上是基于“国家安全”,实际上却掩盖了经济上的利益调整。 那为何荷兰要这么做?我们也许能从当前的国际形势中找出一些答案。随着中欧关系日益紧张,荷兰这样的欧洲国家选择在“敏感”时刻采取行动,似乎是为了给其本国企业更多的保护和支持。而与此同时,荷兰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经济,而是通过这样的干预来增加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尤其是在科技和制造业领域。控制中资企业,无疑是在保障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而闻泰的反应和应对方式则显示了他们在这场博弈中的“巧妙”之处。首先,闻泰的资产结构和业务布局似乎并没有受到荷兰政府决策的太大冲击。虽然荷兰政府采取了冻结资产、控制股权的手段,但事实上,闻泰早就为这种局面做了充分准备。收购前,他们就明确提出并保证了在欧洲的研发和生产线的“稳定”,而且总部始终没有迁出荷兰。这意味着,闻泰一方面能满足荷兰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自身在欧洲市场的根基。 不过,荷兰的这一举措也提醒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全球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相冲突时,我们究竟是应该坚持自由市场原则,还是应该承认国家干预和保护主义的合理性?这一点,对于全球化的未来,尤其是对于跨国企业的战略布局,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尤其是对于科技类企业来说,战略博弈不仅仅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竞争,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环境、国家利益的竞争。在某些时候,即便是企业做出了合理的商业决策,外部因素也有可能打乱这种原本平衡的局面。对于闻泰来说,这次的干预虽然短期内看似影响了他们的控制权,但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他们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常态”。 当然,这一事件也提醒了其他国家的企业,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都必须在扩展国际市场时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无论是签署承诺函还是应对“国家安全”相关的政策,都需要更加谨慎,时刻保持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敏锐洞察。 总的来说,荷兰的这一行为,虽然名义上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安全和利益,但也暴露了在全球化经济体制下,国家利益如何影响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对于中资企业来说,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既能保障自身利益,又能应对外部压力的平衡点,或许才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荷兰安世半导体 安世科技 闻泰电子 闻泰 闻达资产 闻泰资产 闻国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