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

印度为啥记恨中国?说白了就是眼红。1981年两国GDP差不多,印度1930亿美元,中国1950亿美元,到了1982年,印度2000亿,而中国2050亿,又是就差那么一丢丢。 那会儿没人能料到几十年后会是天壤之别,中国一路踩油门冲到 18 万亿美元,经济体量相当于整个欧盟,而印度拼尽全力才刚摸到 3.6 万亿美元的边,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够。 更扎心的是人均 GDP,1978 年印度人均还比中国高出 30%,现在中国 13303 美元的人均水平,是印度 2696 美元的整整五倍,这种落差就像一起参赛的选手,别人冲了冠军领奖台,自己还在半道崴了脚。 印度最闹心的恐怕是制造业的差距,毕竟经济实打实的底气得靠工厂撑着。中国早成了 “世界工厂”,全球三分之一的商品都产自这里,单手机产量就占全球 60% 以上,苹果 93% 的 iPhone 还是在中国组装。 印度喊了十年 “印度制造”,莫迪上台后更是雄心勃勃,甚至花 230 亿美元搞了个 PLI 产业激励计划,想把制造业占比提到 25%,结果四年过去只完成了 37% 的目标,最后干脆草草收场。 现在印度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跌到了 12.8%,比 2015 年还降了 3 个百分点,连孟加拉国和越南都比不上,而中国制造业占比稳稳维持在 30% 左右。 更尴尬的是印度的手机生产,看似占了苹果 7% 的份额,实则全是组装活儿,核心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2023 年光电子领域就从中国买了 261 亿美元的货,想替代中国却连产业链都建不起来。 基建上的反差更是肉眼可见,中国的高铁里程早突破 4 万公里,从哈尔滨到三亚朝发夕至,而印度首条高铁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线,2017 年就敲了开工锣,原计划 2023 年通车,结果拖到 2025 年还只建了一小段。 同样是发展,中国能集中力量搞建设,印度却卡在征地、审批的泥潭里动弹不得,连基本的工业用电都时断时续,这样的基础想追着中国跑,简直是光着脚跟开汽车的比速度。 更有意思的是贸易领域,2023-2024 财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飙到 850 亿美元,1018 亿美元的进口里,机械、电子这些关键产品大半来自中国,明明离不开中国的中间产品,却总想摆出 “竞争对手” 的架势,这种又依赖又眼红的心态格外拧巴。 莫迪执政十年,印度经济增长的支柱居然还是服务业,金融、贸易这些行业贡献了一半以上的 GDP,制造业只占 13.9% 的份额。服务业看着光鲜,却带不动就业、撑不起出口,结果就是印度虽然人口比中国多,却没形成人口红利,反而有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像样的工作。 反观中国,靠着制造业吸纳了海量就业,还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家电生产,从头到尾都能自己搞定,这种扎实的家底是印度羡慕不来的。 连印媒自己都承认,印度已经失去了与中国相匹敌的雄心,只能当个旁观者,这种从 “差不多” 到 “望尘莫及” 的转变,搁谁身上都得憋火。 更让印度难受的是国际影响力的落差,中国能在新能源、5G 领域领跑全球,比亚迪的电动车卖遍世界,而印度喊了好几年要出口 6 亿部手机,至今也没实现。 印度总想在南亚当老大,还盼着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可看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自己却连区域产业链都主导不了,这种落差感自然转化成了对中国的记恨。 说白了,不是中国故意拉开差距,而是中国踩准了发展节奏一路狂奔,印度自己却在政策摇摆、产业空心化里蹉跎了岁月,看着曾经的 “同龄人” 一骑绝尘,心里的眼红和不甘,可不就变成了记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