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张卫平)人让一方净土,鹿还万象生机。近日,在2025年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石首麋鹿保护实践以其显著的成效与深邃的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从本土灭绝到种群复兴,麋鹿种群的“归来”与繁荣,不仅是一部感性的物种拯救史诗,更是一份发展观、生态观深刻转型的理性宣言。石首以其坚实的行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样本”。
“石首实践”的核心,在于其旗帜鲜明地践行了“人退鹿进”的保护逻辑。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彰显了发展理念的重大抉择,是短期利益与长远福祉的慎重权衡。主动腾退2.3万亩土地,归还给原本栖息于此的麋鹿,正是基于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作为,生动地诠释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朴素真理,证明了为野生动植物留足生存空间,也是为人类的高质量发展积蓄生态底蕴。
石首实践的意义,超越了单一物种的存续。正如国际专家所观察到的,石首保护区内的麋鹿恢复了野性,实现了自然放养,同时吸引了白鹤等其他珍稀物种的稳定栖息。这标志着,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人退鹿进”带来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复苏,是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增强,最终绘就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画卷,精准回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
“石首路径”的可贵之处,在于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价值。它用事实雄辩地说明,有效的生态保护并非必须依赖高投入、高技术的封闭式管理,通过科学规划、空间置换与社区共管,完全可以在恢复野生物种群落的同时,探索出生态保护与区域绿色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范式。这一路径,为面临类似困境的濒危物种保护与栖息地修复工作,提供了清晰可行的方法论启示和信心支撑。
1993年以来,石首麋鹿保护区依托石首天鹅州长江故道的天然优势,分两批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进64头麋鹿,如今已发展到4500多头,种群年增长率稳定在20%以上,幼鹿成活率高达95%以上。2025年,保护区监测到595头新生幼崽。30多年来,石首不仅成功重建了麋鹿野生种群,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成为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石首实践证明,生态的投入,是关乎未来、功在千秋的战略投资。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勇于并善于做出有利于生态永续的“退”,方能赢得人与自然双赢的、更可持续的“进”。
“万里长江,美在荆江。”展望未来,期待“石首实践”能够持续深化,在麋鹿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中探索出更多宝贵经验。也期盼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石首智慧”能够播撒开来,激励更多地区立足自身实际,走出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之路,共同为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荆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