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骨质疏松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生有话说

最鲜活的病例在临床,最实用的健康建议来自临床医生。浙医在线特别开设《医生有话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亲自撰文,解读当下健康热点,根据最近临床接诊的典型病例进行健康科普,对门诊中发现的患者在治疗或养生时出现的误区进行提醒,以及医生对某一疾病在治疗方面的思考、看法、研究等。

钱宇

浙江“骨质疏松重复骨折”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

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医学中心主任、教授

前面几期我们已经大致介绍了骨质疏松的概念、危害以及基础治疗。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诊大量被骨质疏松困扰的中老年朋友。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钱教授,我这骨头松了,是吃西药好,还是喝中药好?”

其实,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才是“最优解”。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我深切体会到,将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精准靶向”相结合,犹如为骨骼健康加上了“双保险”,其疗效远非单一疗法所能比拟。

一、局部与整体结合:既“治已病”更“治未病”

西医在骨质疏松治疗上的优势在于精准、直接。通过骨密度检测,我们能精确诊断;通过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舒单抗,特立帕肽等,我们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通过钙剂与维生素D的补充,我们为骨骼提供必需的“建筑材料”。这些治疗靶点明确,起效相对较快,对于快速阻止骨量流失、降低骨折风险功不可没。

然而,骨质疏松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骨痿”“骨枯”的范畴,其病机根本在于“肾虚”,并与“脾虚”“血瘀”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骨骼失于充养;“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肌肉无力,不能很好地保护骨骼;“瘀血阻络”则骨骼局部微循环障碍,营养难以输布。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西医负责“冲锋陷阵”,针对已经疏松的骨骼,使用强效药物进行干预,快速稳住阵脚,防止病情恶化。这好比修补一堵已经出现裂缝的墙,先用高强度材料进行加固;中医负责“固本培元”,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肾阳虚者,常用右归丸加减以温补肾阳;对于肾阴虚者,则用左归丸加减以滋补肾阴;同时普遍加入骨碎补、续断、杜仲等强筋壮骨的中药,并配伍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这相当于从根本上改善墙体所处的环境,增强其自身材料的质量和修复能力。

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结合,不仅着眼于提升当下的骨密度数值,更致力于恢复人体自身“生骨长骨”的内在机能,实现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跨越,疗效更为持久和稳定。

二、兼顾全身:为多病共存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

在我的门诊中,纯粹的骨质疏松患者很少。绝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胃炎等多种慢性病。这时,单一西医治疗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比如,一位患有慢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的骨质疏松患者,服用某些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导致患者无法耐受。又比如,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患者会担心对肝肾功能有影响。

此时,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就大放异彩。我们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兼顾其他慢性病:在为这位胃病患者治疗骨质疏松时,我们可以在补肾壮骨的基础上,加入健脾和胃的中药,如茯苓、山药、砂仁等,既能治疗骨病,又能缓解胃部症状,提高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骨质疏松患者常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等症状。西医止痛药可能治标不治本。我们则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外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还运用中药来“扶正固本”,调理患者的整体气血状态,增强其代谢和耐受能力,从而减轻西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我们为每一位患者制定的,都不是一张僵化的“用药清单”,而是一份融汇了中西医智慧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方案”。这个方案既考虑了他们的骨密度T值,也考虑了他们的舌苔脉象、饮食习惯、情志状态以及所有并存疾病,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精准医疗”。

面对骨质疏松,我们不必在中医和西医之间做艰难的选择。治疗骨质疏松,我们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您的骨密度报告上的数字变得好看,更是要让您腰板挺直、步履从容,拥有一个高质量、有活力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