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稀散金属的逆袭:从煤矿到芯片

《稀散金属的逆袭:从煤矿到芯片》——当镓锗铟不再是“配角”,它们正撑起中国科技产业链的硬核底座你可能想不到,未来 AI

《稀散金属的逆袭:从煤矿到芯片》

——当镓锗铟不再是“配角”,它们正撑起中国科技产业链的硬核底座

你可能想不到,未来 AI 芯片能跑得更快、5G 信号能飞得更稳、太阳能电站能发更多电,背后靠的不是“黑科技算法”,而是那些名字拗口的小金属:镓、锗、铟。它们原本像矿石里的“边角料”,现在却摇身一变成了科技体系里的“关键使徒”。

好消息是,中国正在把这些“科技维生素”玩明白。最新成果显示,我们已突破低品位伴生矿的高效提取瓶颈——煤中锗回收率从55%飙到80%以上,冶炼流程中镓、锗、铟的综合回收率普遍提升,真正实现了“能挖的全挖、能用的全用”。这不仅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让产业安全更踏实。

更硬核的是“提纯”环节。过去最被卡脖子的,就是高纯材料。如今,自主研制的温度梯度冷凝—晶向控制定向结晶器等五类核心装备已投入使用,让国产 8N级高纯镓实现稳定量产;国产平面型高纯锗探测器也正式上岗;超高纯锗生产线建成投产。结果就是:关键战略金属产品自给率突破70%,MBE 外延镓、LCD 面板铟、锗单晶衬底、碲化镉薄膜等关键材料基本“靠自己”。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在国防、新能源、半导体、光伏等“命门产业”上,终于能用自己的节奏稳稳向前。也意味着我们从科技链条的“追赶者”,开始向“规则共建者”迈进。

从煤矿到芯片,看似跨度巨大,其实逻辑一致:当底层材料体系扎实了,科技腾飞自然水到渠成。这一次稀散金属的逆袭,不只是产业升级,更是中国科技底气的再一次亮起。

(唐加文,笔名金观平;本文成稿后,经AI审阅校对)

高纯镓锗铟,不再是配角,而是中国科技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