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临失利后,多人批粟裕,一年轻干部撰文替粟出气,从此平步青云

追梦的年 2024-05-06 23:12:36

粟裕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擅打“神仙仗”,指挥部队取得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的胜利,歼灭了众多国民党精锐。

但客观来讲,他也并非百战百胜,1947年南麻、临朐接连两次失利,就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这个压力不仅是战场上面对敌人,还有战后被同志们批评,曾经的搭档谭震林甚至写信指责他“常常粗枝大叶,战略缺少远见”。

在粟裕焦头烂额之际,华野中的一名年轻干部勇敢地站了出来,撰文为粟裕申辩,从各个角度合理分析,让旁人能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失利,缓解了粟裕的尴尬处境。

在这之后,该年轻干部就得到迅速发展,晚年的成就甚至还超过了粟裕。

一、南临为何战败?

1947年对华野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年初获取了莱芜、孟良崮两次大胜,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都被歼灭,全军上下都有些骄傲情绪,准备再拿一支国民党主力开刀。

但是由于一直在内战作战,根据地的情况非常困难,不得已之下华野在7月进行分兵,陈士榘、唐亮率3纵、8纵、10纵出击鲁西南;叶飞1纵、陶勇4纵将战线拉到鲁南;

陈毅、粟裕率华野总部及2纵、6纵、7纵、9纵和特纵留在鲁中。这样一来,华野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指战员大部分仍带有骄傲情绪,可自身实力已经被分散了。

这时蒋介石集中了11个整编师共24万余人进犯沂蒙山区,华野还是骄傲情绪占了上风,决定歼灭其来攻的胡琏整编11师。

依照这个目标,华野进行部署,让一路进攻泰安、曲阜,一路南下支援刘邓大军,使得蒋介石也迅速调兵回援。

最终留在鲁中的只剩王凌云整9师、胡琏整11师、黄百韬整25师、黄国梁整64师。这几部互相之间都还有一定距离,粟裕遂决定抓住空隙,全力歼灭整11师。

可胡琏也是个聪明人,发现自己渐渐成孤军后,立即在南麻修筑工事,地面有碉堡、子母堡,拉起铁丝网,地下还布满地雷,积极做好防御势态。

7月17日晚,华野四个纵队向整11师进攻,由于存在着轻敌情绪,且敌早有准备,此战打得很不顺利。

更要命的是,南麻一带连降大雨,我军很多弹药因受潮而失去杀伤力,特纵的重炮前移和部署都遇到极大困难,无法为攻击部队提供有效掩护。

《华野战史》中记载:因持续下雨,弹药受潮失效,对子母堡一时拿不出有效的办法,炮火配合跟不上,还误伤自己人。

如此困难的局面,导致南麻久攻不克。而另一边蒋介石和陈诚都严命周围国军去救,整9师、整25师迅速向南麻靠近。

眼看事不能为,粟裕只好在7月21日晚下令撤退。

7月22日,华野听闻李弥第八军正在抢占临朐,这里是华野的后方,于是陈毅粟裕准备趁敌军立足未稳发起突击。没想到李弥入城后很快就占据了各大制高点、要点。

同样的暴雨、同样的防御工事,敌整9师、整25师同样赶来支援,南麻的悲剧就再次上演。

这两战我军歼敌14514人,自身却减员21586人,伤亡大过了敌军,这非常罕见。四个纵队还啃不下敌人一个军/整编师,这更是可怕,所以战后华野领导层都进行了自我检讨。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大多数人意料,军中竟出现了各种风言风语,源头则是粟裕的一封检讨信。

二、粟裕遭到批评

当时陈毅和谭震林都希望粟裕代为起草一个检讨,然后联名致电中央。粟裕写了,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检讨的角度就是南麻、临朐出现的问题以及将来该如何避免。

但是这个检讨完成后,陈毅和谭震林都认为写得不深刻,尤其是谭震林,在率部向胶东转移前,特意写了一封信批评粟裕,主要观点就四个:

一、粟裕军事上经常犯错误;二、粟裕作战缺乏远见;三、南临失利在于太过乐观,骄傲轻敌;四、粟裕不够虚心,都是让下面的人去打,自己没认识到错误。

原文中有一句“常常粗枝大叶,战略缺少远见”说得很露骨。为了印证这些观点,谭震林这位原华中野战军政委还写出老搭档粟裕,自苏中战役后每次指挥的缺点。

把信写完,谭震林就让陈老总帮忙转交,自己则率部向胶东转移,连面都没见。陈老总对信上内容是比较认可的,特意去找粟裕长谈。

而粟裕看到信后有些生气,说你们觉得我太过乐观,我觉得你们的乐观远比我为甚。随后他把原先的检讨收回,另写一份,直言自己承担失利的一切责任,不需要陈、谭联合署名。

毛主席看到检讨电后,察觉到粟裕情绪不对,立即回电安抚,让他不要过于自责。

只是,华野内部当时以五人为主,陈毅、谭震林持相同意见,远在鲁西的陈士榘、唐亮都比较傲气,大概率也会支持陈、谭,所以军中对粟裕的质疑随之增加不少。

关键时刻,时任华野二纵副司令员的张震写下一篇文章,从全局层面进行分析,让粟裕处境得到好转。

三、张震撰文相助

张震对粟裕非常钦佩,且自己对战局有别样的认知,就在1947年8月29日发表了名为《改进我们的战术与指挥商榷》的检讨文。

内容主要中心点就是南麻、临朐没打好,有敌我双方的原因,敌军大规模使用新防御战法子母堡,让攻坚难度上升不止一个层面,而我军战术粗糙,短时间内无法有效应对。

他从子母堡的历史开始讲,说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军根据国军作战特点总结出来的,短时间内可构筑,杀伤力强。

每个地堡里一线配置的兵力不多,但二线预备人数很多,这样能保障火力网有效覆盖。

而华野在南麻战役中,特纵的炮火受天气影响太大,没起到什么作用。战士近距离爆破子母堡的效果又不好,因此导致迟迟没能打开局面。

张震在文章中还全面分析了我军的通信、后勤保障、士兵战术、子弹消耗等情况,直言战事失利是综合因素导致,绝非指挥这单一问题。

他的文章发出后,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大家仔细一想,还真是各个层面的事,对粟裕也就不再有那么大的怨气。

粟裕则从文章中敏锐地感受到,张震出色的战术分析能力和洞察力,很适合干参谋工作。还有这不落井下石的高贵品质,也值得托付信赖。

所以在胶东保卫战后,粟裕火速提拔张震为华野副参谋长。当时参谋长是陈士榘,不过陈参座长期在一线带兵,基本不在野战军司令部,因此往后基本都是张震协助粟裕作战。

张震也不负众望,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等都提供了很多有用建议,为胜利立下大功。华野改为三野后,张震名、实都成了参谋长,在年轻干部中脱颖而出。

他对粟裕是很有感情的,晚年粟裕思乡,但身体已无法成行,张震在公务结束后,特意去会同拍摄了很多照片,还给粟裕带去家乡特产,这让粟裕感觉很温暖。

最关键的是,1994年已是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和刘华清联名发表《追忆粟裕同志》,为粟裕恢复名誉。

从1958年开始,粟裕被扣了36年的“帽子”,终于在张震等人的努力下摘掉了,不容易啊。

0 阅读: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