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兰稻与泰国香米杂交历时9年繁育出“南香丝禾”获DNA“身份证”

海岛聚点 2024-04-30 09:55:27

果然有种|海南山兰稻与泰国香米杂交 历时9年繁育出“南香丝禾”获DNA“身份证”-新闻中心-南海网

“通过了!”4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批植物新品种权公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海南分子科研育种基地高级工程师、博士刘华招睁大眼睛,逐行查看。看到“南香丝禾”榜上有名后,他眼里不禁涌起激动的泪花。

历经9年繁育,根据陵水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选用海南山兰稻与泰国香稻配置杂交而成,适合陵水周边种植的“南香丝禾”获得DNA“身份证”,刘华招南繁成果就地转化也迈出关键一步。

历时9年,刘华招繁育出适合海南种植优质稻“南香丝禾”获DNA“身份证”。记者 利声富 摄

历经9年获DNA“身份证”

夏日阳光下,稻浪翻涌。4月28日,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南繁育种博士刘华招带着几名科技育种人员在秧田里仔细查看水稻长势,记录水稻生长情况。地里的水稻秧苗,倾注了刘华招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这些水稻秧苗终于拿到植物新品种权证了,标志着‘南香丝禾’获得DNA‘身份证’。”刘华招心里甜滋滋地对几名科技育种人员说。

从2015年首次选育“南香丝禾”新材料,到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刘华招历经9年。

此次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的水稻新品种,是刘华招根据陵水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由泰国香稻与海南优质山兰稻配置杂交而成。新品种历经7代细细考量,3代鉴定分析,通过科学手段控制,从上万份材料优中选优,选出株型较好、株高适宜、结实率高、抗瘟病力强的材料。

对于育种人来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意味着国家认可该品种是育种人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可想而知,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后,刘华招心里有多高兴。

刘华招进行水稻授粉。记者 利声富 摄

专注繁育适合海南种水稻

来海南前,刘华招主要在东北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水稻育种方面创新了“熟、型、选、定、推”育种技术路线,注重“高产同时要强调品质和效益”的育种思想、和 “穗型半直立耐密”的育种理念。倡导水稻“减肥增密”栽培、“安全用药”种植,减轻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压力,和对土壤的污染,参与审定新品种10余个。

201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海南分子科研育种基地在陵水成立,一直追逐“南繁梦”的刘华招来到陵水,他的南繁育种路就此开始。

作为南繁育种理想之地,适合海南种植的水稻品种却寥寥无几。“南繁成果就地转化,繁育适合海南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这是踏上南繁育种之地后刘华招的梦想。

走访、调研市场后,刘华招发现,在海南,山兰稻很受百姓欢迎,但产量较少。而且,泰国香米也逐步走上海南寻常百姓餐桌。

“能否将海南特色山兰稻与泰国香稻杂交,选育出新品种?”此念头当时立即浮现于刘华招脑海。

于是,刘华招根据陵水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选用海南优质山兰稻与泰国香米配置杂交,筛选适合当地种植优质、高产、抗逆新材料。

对于育种科研人员来说,选育一个优质水稻品种,约8至10年时间,同时还面临着失败的风险,这些都考验着育种科研人员的体力和耐心。

刘华招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记者 利声富 摄

种植、加代、提纯……在年复一年的试验中,2019年,刘华招终于筛选成株高适宜、结实率高、具有抗瘟病力强等特点的材料——“南香丝禾”。

这是刘华招从上万份材料中优中选优,历经7代细细考量,3代鉴定分析选出的理想材料。同年,参加海南省早造区试,“南香丝禾”在生长期间没有任何差异后,刘华招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在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两次DUS测试中,经过集中种植、审核测试报告、分析相关测试数据等一系列步骤后,经审查“南香丝禾”符合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关条例。2024年4月,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DUS测试是植物新品种审批机关或者育种家根据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或者技术标准,对植物品种的DUS进行种植试验评价或者室内分析的过程。DUS测试,是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重要技术条件,主要审查申请材料是否具备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简称DUS)。

刘华招繁育的“南香丝禾”。记者 利声富 摄

试验平均亩产超500公斤

“米质优、口感好,达到国家二级米标准,且耐热性好、丰产性高、抗倒牲强、抗稻瘟病、适于海南密植种植。”试验基地里,刘华招边观察秧苗长势边介绍“南香丝禾”繁育过程。

在水稻育种界,“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是个难题。米质达到国家二级米标准的“南香丝禾”亩产量如何?

“这几年在陵水试验,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刘华招介绍,这说明经过几年的优化筛选,“南香丝禾”的产量基本稳定。

同时,为解决水稻生产用肥量大、安全用药意识低、用水严重浪费等问题,刘华招研究并综合组装了水稻优质高产配套技术进行推广。截至目前,该技术在陵水、三亚等累计建立5个核心区,培训农技人员和水稻种植户超过1000人次,累计辐射带动10万亩水田提质增效,为多地水稻可持续生产做出贡献。

0 阅读:6

海岛聚点

简介:传播海南自贸岛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