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们正在亲历第四次UI革命

文 | 凹凸快AI万神殿 原创出品那个神奇的数字又出现了。在创业圈,「一百万」是个魔咒。一百万美金ARR是生死线,一百万

文 | 凹凸快

AI万神殿 原创出品

那个神奇的数字又出现了。

在创业圈,「一百万」是个魔咒。一百万美金ARR是生死线,一百万Token是技术奇点。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一百万用户」曾是通往A轮融资的入场券,是PMF(产品市场契合度)的黄金圣杯。

但今天,本互联网老登想聊的不是这个数字本身,而是——达到这个数字所需的时间,正在物理层面上被「折叠」。

Netflix走了3.5年,ChatGPT走了5天。而最近,一个叫「灵光」的新App,只用了4天就破了百万,上线第6天更是直接冲到了200万下载量。

图片由nano-banana制作

这不仅仅是速度的狂飙。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有点让我激动的真相:我们正在亲历人机交互(UI)的第四次革命。

这场革命的终局,可能是「没有UI」。

01 交互进化史:从「掉层皮」到「张张嘴」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每一次用户增长曲线的垂直爆发,都对应着一次UI的代际更替。

第一代:命令行界面 (CLI)

那是极客和程序员的荒原。你得敲代码,得背指令。

前段时间我折腾Gemini CLI+Cursor,直接掉了几层皮。这个时期的用户基数?极小。

图片由nano-banana制作

第二代:图形界面 (GUI)

Windows和Mac让我们学会了「点击图标」。

鼠标取代了键盘指令,由此PC时代爆发,用户从几万跳到了几亿。

第三代:触控界面 (Touch)

这是我们更熟悉的科技时代,iPhone诞生,乔布斯把键盘扔进了垃圾桶。

你用手指直接触摸屏幕,交互变得直觉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用户从几亿跳到了几十亿。

而现在,我们正在进入第四代:生成式界面 (Generative UI)。

前三代界面,无论是CLI、GUI 还是Touch,本质上都是「固定的」。

产品经理画好原型,设计师定好像素,工程师写死代码。按钮在哪、菜单几层、颜色深浅,所有人看到的都一样。

你必须去「适应」它,去「学习」怎么用。这就是最后一道门槛。

但Generative UI打破了这个铁律。它的UI是流动的,是千人千面的。

最近我在研究Gemini 3、灵光、YouWare还有马卡龙AI,它们都在展示同一个趋势:界面不再是预设的,而是根据你的需求,在那一秒,为你「生成」出来的。

02 摩擦力消失:当软件开始适应人类

为什么「灵光」能跑得比Netflix快300倍?

因为摩擦力消失了。

以前,我们使用工具是有「损耗」的。

我想给自己做一个「手冲咖啡计时器」,痛点很具体:分三段注水,每段水量和时间都不同。

在旧时代,我得去App Store搜「咖啡计时器」,下载5个App,一个个试用,最后发现没一个能完美匹配我的参数。

更扯淡的是,如果某天我心血来潮,想喝四段式手冲咖啡,难不成我还得联系开发者给我改一个?

这就是摩擦力。

但在Generative UI时代,我只是对AI说了一句人话。

下一秒,一个专属的、带倒计时、带注水提示的「三段式手冲咖啡计时器」就出现在了屏幕上。

图片来自灵光APP

这就像你口袋里装了一个随叫随到的程序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需要学习怎么操作App,不需要适应开发者的逻辑。是软件在适应我,是界面在学习我。

当UI变成流体,使用门槛就降到了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Netflix的3.5年,走到了AI时代的4天。

我们刚刚推倒了人机交互的最后一堵墙——从「人适应软件」,变成了「软件适应人」。

03 两个AI时代的「暴论」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对行业来说,可能是一场大爆炸。基于这场革命,我想抛出两个可能得罪人的「暴论」。

暴论一:AI时代,小团队终于能干翻巨头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小玩家基本上没机会了。游戏、电商、社交,各个垂类赛道都被巨头占完了。

但在AI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灵光」确实是蚂蚁做的,但它的增长并不依赖支付宝的9亿用户。它是纯增量。

用户下载它,不是因为「这是支付宝的新功能」,而是因为「这个App能30秒给我生成工具」。

换句话说,AI时代的产品竞争,升维了。

以前是「流量为王」——谁有用户基数,谁就能赢。

现在是「能力为王」——你的产品能给用户什么新的超能力?

这意味着,小团队又有机会了。你不需要10亿用户的导流,你只需要一个真正有用的AI能力,就能在几天内起飞。

暴论二:从「消费者」到「创作者」,才是最大的红利

图片由nano-banana制作

以前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本质上都是内容消费平台。

你刷抖音,你在消费短视频;你逛淘宝,你在消费商品;你玩王者荣耀,你在消费游戏内容。

但是最快乐的,永远是创造。

为什么以前的互联网产品做不到「让每个人都能创造」?因为门槛太高。学编程、学编曲、学Unity……

现在,Generative UI把「创造」的权利下放给了每一个人。

当每个人都能用一句话生成自己需要的工具(无论是手冲咖啡计时器、喝水提醒,还是木鱼功德机),我们正在经历从「消费互联网」到「创造互联网」的转型。

因为在第四次UI革命里,谁掌握了「生成」,谁就定义了新的「界面」。

*本文如有提及上市公司,仅作为研究交流用途,不构成推荐股票或相关金融产品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