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为何只认虎符不认皇帝?这两点原因,你一定要知道

历史每日说 2024-03-01 15:24:32

在诸多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有的将领手举虎符,就能收编军队,士兵无所不从,反之,皇帝进入兵营都受限制。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士兵只认得虎符,不认识皇帝呢?

其实,虎符是封建社会得一种信物,是皇帝赋予军队长官的权力。在战争年代,虎符,的确比大将军本人,甚至皇帝都好使。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士兵不认识上位者。古代不像现在有电视等传媒设备,能够通过银幕就知道国家领导人是谁,作为普通士兵,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就是一个县官或许都不曾见过皇帝。

那么既然没见过,假如一个皇帝跑到军营门口大喊“给朕开门”,估计守门的士兵直接会把皇帝当成脑子有问题的人,给乱棍打出去,毕竟不知道身份,万一是敌方的细作,要是士兵放进来,那么等待他的肯定就是军法处治。

其二、军营中大部分军官大字不认识一个。在古代,很多处于贫困边缘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选择去参军,因为这样能减少家里的分担。而这部分人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渐渐走向百夫长、千夫在长这样的岗位。然而,由于从小没读过书,导致这部分军官大字不识,即便皇帝拿着圣旨都没用,因为他们不认识字。

比如唐朝“玄武门事变”,有个叫常何的人,他本是玄武门守将,后来因有功被封为大总管,这在当时属于高官了,但是他却不认识字,皇帝让他上朝写奏疏,他都是找马周代笔,最后李世民发现了马周的才华,成为了宰相。

像这等大总管文化水平尚且如此,更何况下面那帮普通官兵,所以,皇帝即便再怎么证明都无用,因为都是一群文盲,别人不信你。毫不夸张的说,在军营里,皇帝在不通知军营最高长官的前提下,甚至说话都没有百夫长好使。

那么,如果遇到级别高的人,或者皇帝想调动军队,该怎么办呢?那就是虎符这种信物的作用了。

虎符一般来说,一分为二,一半在皇帝那,一半在军营最高长官手中。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上面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其中,杜就是指的古县名。两者合二为一,那么军官就有权调动军队了。

当然,除了虎符以外,还必不可少需要皇帝盖玉玺的诏书,里面大概规定了如何做,怎么做。如果没有诏书,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窃符救赵”,当时赵国有难,平原君的夫人就向自己的哥哥信陵君魏无忌求救。

于是,信陵君便进宫向魏王请求驰援赵国,然而魏王并不为所动。由于战事紧急,信陵君通过魏王最宠爱的妃子,盗取虎符,然而,魏军守将晋鄙见信陵君只带来兵符,于是十分疑惑,便不同意发兵,最终被门客朱亥击杀。

这件事很真实的反映了,即便有虎符,没有诏书,依旧不能动用军队。

总之,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为了防止有人私自动用军队,或者假传圣旨,虎符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些矛盾,但是这也造成了兵不识皇帝,只认将令的弊端。

0 阅读:39

历史每日说

简介:详解正史故事、野史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