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自由,美食腹中留,少帅张学良的餐桌上都有什么?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4-12 08:12:37

今天,我们讲讲张学良,从张学良的生平际遇出发,为您讲述他餐桌上的逸闻趣事。

西安事变之后,出于对结拜大哥的愧疚,张学良执意亲送老蒋返回南京。

之后,便开启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羁摩岁月。

所幸,蒋介石还挂念着张学良当年的东北易帜之恩,义结金兰之好,包括在西安事变期间,少帅也是对蒋极尽保全,甚至派亲兵护卫。

因此蒋对张虽然五十四载禁圈牢,但在生活待遇上却从未为难,所以无论是早期软禁雪窦山,还是随蒋败退后新竹五峰乡、高雄西子湾,其每餐的茶饭照样都十分别致。

可能也正是这份持梁齿肥的慰籍,再加赵四小姐的体惜照护,让张学良得享了101的高龄,最后,并无疾而终于夏威夷温柔的海风中。

在张学良这随遇而安、甘心如荠的豁达一生中,到底有哪些美味佳肴。

张学良半生漂泊,迫于环境的改变,其口味也几经移易,但要说他最熟悉的,那还得是脱胎于鲁菜和官府菜之上,尤擅炖、烧、熘、扒等技法的辽菜(即辽宁菜)。

这份饮食上的习惯,当然要归因于他的家庭。

其父张作霖马贼出身,后经招安,终于一统东北。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更是提兵入关直抵上海,势达鼎盛。

其居住的大帅府自是规模宏大,从整体上可分为西院和东院。

西院的大厨房专为府中职员供餐,主食也以粗粮为主,而东院的厨房则专为内眷服务。

但据说,包括张作霖的六女八儿在内,其饭食水平虽然较西院的规格有所提升,但主食上也少用细粮。

原因是张作霖教子颇严,他认为一定要让儿女多吃点苦,将来才有出息。

但这份来自父亲的严厉却从未用在张学良身上。

儿时的张学良,由于随母流落辽西乡间(即张作霖的原配赵春桂),所以生活很是贫苦,甚至少帅本人都是在马车上出生,靠喝米汤哺育长大的,故此张学良从小体弱多病,所以饮食上必须滋补。

加之他又聪明伶俐最得父亲喜爱,因此张大帅特许他同享帅府小厨房的精致膳食。

而正是在这间厨房中,有个生于辽宁海城,唤作王宝田的厨师,烧得一手好辽菜。

他最擅长的佳肴有三,一是酸菜火锅,二是红烧猴头菇,再有,就是张学良最喜欢的白肉血肠。

此菜算是辽菜乃至东北菜中的代表。

据说源自古时满族族长在萨满祭祀时所用的仪礼,满族人嗜食猪肉,因此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

仪式过后,做出的肉血肠全被撤下,君王皇后遂率众大臣分食祈福,这便是白肉血肠最早的尊贵来历。

沈阳、吉林等地所开的白肉馆内都兼卖血肠,据说现在做这菜最有名的饭馆是坐落于沈阳故宫西侧的“那家馆”。

其前身是创同治年间的“吉兴园”,创始人是皇太极的亲娘舅,叶赫那拉一脉的一位去职官员。

扯远了,咱再说回来。

由于大帅府的小厨房在日常饮食之外,还担负着酒席宴请的政治任务,所以王宝田除精于上述三菜之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操持流行于民国年间东北地区的“全猪席”。

此席传闻成型于1854年青州名厨顾孟春的“全猪席”菜谱,原版有冷盘16道,热菜62道,另加面点、羹粥、小菜等等,总计不下百余道菜组成,是由无数厨界专而来的烹饪瑰宝,是由无数厨界前辈口传而来的烹饪瑰宝。

其菜式之丰富,文化之深邃令人瞠目,只可惜现今仅余下一些诸如熏上天梯,盐卤宝石,九转玉环,鸳鸯蝴蝶,仙娥现瘦,红叶寒霜等秀雅的菜名罢了。

1919年,18岁的张学良以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第二团团长的官职,被张大帅调回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回炉受训。

1年后他以炮兵科第一期第一名的成绩结业,并在当年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正式进入军界。

至此,在工作上春风得意,已然独当一面的少帅自然也有了潇洒生活的条件资本。

这里咱暂且先抛开少帅与于凤至,谷瑞玉,唐怡莹,赵一荻(即赵四小姐)的风流韵事不提。

只说他在饮食上的收获。

当时在沈阳的大多数本地酒楼和日本饭店都有张学良固定的雅座,其中最得少帅中意的“宝发园”,坐落于沈阳大东区小东路小什字街。

这间馆子开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由直隶宁河县人(即天津宁河),国钧璋、国钧瑞兄弟俩创办。

而宝发园的招牌菜,正是由弟弟国钧瑞掌勺烹制的四绝菜,即熘肝尖,溜腰花,摊黄菜和煎丸子。

之所以名为四绝,乃是因为这四道菜都极为考验火候,即肝尖的滑嫩,黄菜的软嫩。

据传少帅头次尝罢四绝菜后赞不绝口,特地与大师傅国钧瑞相见,并随手就赏了国师傅十块大洋。

而到了两次直奉战争期间,张学良驻扎北京,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了官府菜中的代表,由晚清老翰林、广东南海人谭宗浚创立的私房家宴——谭家菜。

彼时谭老爷子已然故去,其子谭篆青在宣统年间还在邮传部任员外郎,后因家道中落,仕途无望,索性一门心思地操持起勤行,反倒成就了谭家菜的一番事业。

并且由于谭家诗书门第的出身,更让他深受文人政客的青睐,甚至担的起中国最早的文化餐馆的成就。

据传,张大千当年要在南京摆酒待客,竟专程派人将谭家菜的黄焖鱼翅和红烧鲍脯二味打包空运来为宴席增色。

而宝岛的文坛食神唐鲁孙先生,更是将谭家菜奉为神品,他在谭家菜中最爱吃的平中见奇的白切鸡,这菜要往简单里说,不过是水煮鸡肉蘸佐料而已,但要想做好则内中全是门道。

比如谭家菜的选材就极其讲究,鸡必须要用十五个月大的广东走地仔鸡。

据说选材时的标准是看鸡胸间的“人字骨”,若人字骨软而有弹,则鸡已老矣。

另外要说的是,当年在谭家菜的灶间,还有一位能够身处中国历代名厨之列的奇女子,那就是谭篆青的妻子赵荔凤(一说叫郭荔凤)。

在她之前,谭家菜的首席厨师是一位叫做陶三的大厨,此人虽然厨艺了得但举止乖张脾气骄横。

谭篆青因此担心他会中途离职,所以作为后补方案,便派自己人赵荔凤为陶三打下手顺便学厨艺。

而料想赵夫人竟是厨界奇才,她不单从陶三那里习得了一身厨艺,更将京城各大菜系的精髓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而其最拿手的两道菜,恰恰就是前面提到的黄鱼翅和白切鸡。

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软禁在宁波奉化的雪窦山,期间虽被剥夺了自由,但蒋却严令相关人员一定要保障好张学良的生活。

甚至这位曾经的结义大哥还非常体贴地让人把张学良的家厨用飞机接到了当地。

彼时当地由于交通不便,因此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张学良的生活水平也跟着直线下降,不过也正因为这种闭塞的环境让少帅有了更多的自由。

他常常亲自上山打猎,所获猎物就交由厨子做成香酥斑鸠,黄焖田鸡,椒盐兔片等等不一而足,颇有点当年屈原楚辞中肠鳖炮羔…另外也正是在湘西幽禁的这段日子,让张学良养成了用豆鼓下饭的习惯。

在民国时期,豆鼓还仅在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相对流行,后来才盛传至全国。

而如今闻名于世,四海皆知的老干妈,正是这种传播的最好体现。

随着战事的变化,约在39年末…张学良又从湘西转移到了贵州修文深山中的阳明洞。

此地正是当年明代大儒理学名士王守仁龙场悟道的清虚洞府。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层因缘,张学良在此间生活时,虽然条件愈发恶劣,但他的身体却未被拖跨,精神上更是越发豁达。

并且,据说在其住处附近生长着不少野生木耳,少帅于是常常亲自采摘,间或加葱蒜凉拌佐餐,吃的那是好不快活。

不过有条件的时候,少帅还是喜欢用它来做木须肉。

此菜若论出处当属鲁菜序列,是以猪肉加鸡蛋木耳炒制而成的家常菜肴,因成菜后鸡蛋点缀其间好似桂花因而得名(桂花即木)。

后来,少帅随老蒋迁居台湾,常与张大千、张群、王新衡往来。

四人在一起最经常开展的活动,其实就是轮流坐庄请客,史称“三张一王转转会”。

这里面由于大千先生和张群都是蜀地之人,于是大约就在这一时期,张学良又爱上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

也正是在张群的不断建议下,老蒋终于在1969年恢复了张学良的“部分人身自由”,于是俩家之间往来更为频繁。

而张群的家中恰有一位唤作张广武的厨师,乃是张群的同乡(都是四川华阳人)。

这位真是做的一手好川菜。

在中华四大菜系中,粤菜占个商贾气,淮扬菜是文人气,而川菜则最具烟火气。

因此在明清时期,川菜就以盛行京华广受北方食客的好评了。

而张学良最爱的一是张广武所作的麻辣鲜香的水煮鱼,二是以烫面搓揉,再以热油浸炸的甜点——空心玻璃丸子。

而时常随张学良前往的赵四小姐,也有自己中意的菜肴,那就是张广武做的油爆双脆。

此菜本身也是鲁菜中的佳肴,但张师傅却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川菜的作料进行了调味改善,使之鲜嫩脆爽又兼得川鲁之妙。

最后要说的是张群本人也是一位养生达人,可能正是受到他的影响,让张学良在日常膳食上更加注重荤素搭配,膳食平衡等养生之道。

张学良之所以能够得享期颐之年,最重要的还是他心平气和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念,再加上赵四小姐相伴左右,琴瑟和鸣的幸福爱情。

关于少帅的一生功过,你我凡人恐难以理清,所以还是按照周总理的八字评语来为少帅盖棺吧。

那就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0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