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彩色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讲述最新月球“地质百科全书”如何编制

天眼新闻 2024-04-21 09:00:52

4月2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一个色彩丰富的月球亮相。

发布会现场

据悉,图集包括《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和《1:250万月球分幅地质图集》(中英文版)并用多种色彩区分展示月球的地形地貌月球的岁月变迁。其中《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包含《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1:250万月球岩石类型分布图》和《1:250万月球构造纲要图》《1:250万分幅地质图集》30幅月球标准分幅地质图。

在谈到科学家们为什么要集合全世界的研究成果,用近十年绘制这样一张全月图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说,月球地质图是月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综合形成,是集月球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测绘科学研究成果的大成者,是最为直观、最具显示度的成果展示形式,是月球科学研究与未来月球探测、月球基地选址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基于全月图制作的月球仪

从国际上来看,各个空间大国和组织都把月球作为探测的重点。但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到70年代末,美国地调局在20年间完成了多种比例尺的月球地质图,系统地集成阿波罗时代的探月成果。但覆盖全月的地质图只有70年代末完成的6幅1:500万的地质图。尽管2020年4月重新发布了1:500万的统一地质图,但只是对前人图件的整编,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新的更高精度的全月地质图发布。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2012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院士提出了开展1:250万月球数字地质图编研的设想,建立月球地质空间数据库,形成一份立典式综合集成成果,构筑月球地质与构造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建立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的类地行星演化新框架,促进中国月球探测与月球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发布会现场 刘建忠作介绍

从201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项目、“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的支持下,欧阳自远院士和刘建忠组织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和制图人员启动项目编制。

按照地球地质图编研的惯例,一般主要编制两类图,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但月球和地球的演化是不一样的,地球是以内动力作为主要的演化动力。而月球是一个内外动力并重演化的天体,早期内动力占优,后期外动力为主,目前月球表面呈现的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如密密麻麻分布的撞击坑和撞击盆地,而内动力地质作用却是奠定月球基本框架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把月球内外动力作用所留下的记录都能真实地反映出来,科研人员增加了岩石类型分布图,以此来表达内动力地质作用岩石组成特征以及热演化和化学演化历史,而地质图侧重表达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撞击构造及建造的演化。因此规划的全月球地质系列图包括三类: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和岩石类型分布图。

编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工作能顺利高效推进,召开协调研讨会是工作推进当中一项重要的手段。从2012年5月9日第一次编图会,到2021年10月9日编图项目绩效综合评价会,共召开了39次大型的研讨会。

“大型会议就是需要邀请专家,召开正式的研讨会。而团队内部召开的小型讨论会更多更为频繁。”在编图过程中,开展了广泛的科学咨询,其中国内专家80余位,国外专家20余位。同时,为达到精美编制效果,项目启动之初,地质出版社编审刘亚军就被聘为顾问专家组成员,深度参与月球地质系列图的编研工作。

直到2021年10月9日,制图成果通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为组长的专家鉴定,结论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图集主图识别并标记全月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14类构造,建立了统一的盆地建造亚类的分类体系。

记者采访刘建忠

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贵州省的唯一研究机构,对于下一步规划,刘建忠表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一方面将加快更高精度月球地质图的编制,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在贵州布局“东数西算”政策,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搭建数字月球云平台为抓手,将采到的月球数据以及其他太阳系行星等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归集和整理,深入开展数据的深部挖掘工作,进而改变行星科学的研究范式,推动行星科学的跨越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编辑 李雪雪

二审 张恒新

三审 岳振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