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术圈,退稿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细雨,总在我们满心期待时悄然落下。那封邮件里极短的文字:文章与本刊收录方向不符,请另投他刊。它不带温度,却能让作者的心凉半截。许多人初次遇见,以为只是方向错了,便匆匆修改再投。可时间一长,有人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藏着更多意味。它可能是编辑的委婉推脱,也可能是对稿件的隐晦点评。
咱们今天说的这位作者平时的业余爱是写散文。去年夏天,他投了一篇关于城市孤独的短文给一家文艺杂志。稿子花了他两个周末,字斟句酌,配了些照片。结果,回复来得快:与本刊方向不符,请另投。作者先是愣了会儿,以为是主题偏了——杂志主打乡土文学,他写的是都市感。他没多想,改了改,投给另一家都市类刊物。又等了两周,还是那句话。作者气馁了,搁置了稿子,转头去忙工作。几个月后,他无意中参加了一个作者沙龙,才知道这句“方向不符”大多是编辑的通用挡箭牌。它不伤人,却能快速处理海量来稿。

之前跟另外一个作者沟通这个问题,她说她遇到“方向不符”时,第一步是求反馈。如果刊物有邮箱,她会礼貌回信:“感谢审阅,能否简要指点不符之处?”不是每次都有回复,但偶尔会得到金玉良言。比如一次,编辑回她:“你的观点新颖,但表达太散漫,不适合我们紧凑的版面。”这位作者据此改稿,投别处,顺利刊登。她说,这句回复像一面镜子,逼你审视自身。别总怪刊物,投稿是双向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