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论文返修就针对返修意见,逐一回复就行了,其他的地方能不动就尽量不要动。

论文投稿,返修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关。论文返修都像是一场和编辑、审稿人之间的“拉锯战”。最近有个作者给我发信息,说他投了

论文投稿,返修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一关。论文返修都像是一场和编辑、审稿人之间的“拉锯战”。最近有个作者给我发信息,说他投了一篇论文,收到返修意见后,干脆一口气把整篇文章都重新梳理了一遍。结果,二审又被编辑指出了一堆新问题,和返修意见毫不相关,越弄越糊涂。

说真的,这样的情况我已经见过好多次了。返修不是重写论文,更不是做大刀阔斧的“翻新”。其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对号入座”,一条条回复返修意见,其他地方能不动就不动,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返修不是推翻重来

很多人拿到返修意见第一反应是自我否定,觉得论文哪里都不对,恨不得上来“全盘重写”。尤其是初次投稿的新手,面对审稿人的建议,总觉得哪里都需要优化。这种想法其实不太现实。编辑发来的返修意见,大多数都是针对论文的具体内容,比如补充一个数据、解释一个方法、调整一段描述,甚至只是让你补几句讨论,完善参考文献。

你如果把返修理解为“推翻重来”,不仅工作量巨大,还容易给自己带来新的麻烦。有时候,原本没有问题的部分,被你一顿修改后,反而出现新的逻辑漏洞。最常见的就是,你在实验部分做了调整,结果分析部分没跟上,前后就对不上了。编辑和审稿人一看,反而觉得你是在“凑热闹”。

所以,返修的本质,还是针对意见、精准修改。谁提什么问题,你就改哪一块。

逐条回复返修意见

返修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逐条回复”。编辑和审稿人其实最关心的,就是你对他们建议的反馈,能不能把问题解决掉。你每条意见都认真回复,说明你是用心修改的,态度端正,也方便对方核查你的改动。

建议大家在回复返修意见时,采用“意见-回复-修改说明”的格式。比如:

意见1:请补充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

回复1:已在第三节新增了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制备和参数设置,详见第三页第二段。

这样一来,编辑和审稿人一对照就能看出,你确实做了具体修改,而且修改内容一目了然。如果只是简单地说“已修改”,对方可能还要自己去找,效率很低。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意见你可能不太认同,比如要求补充一个没必要的数据,或者建议用另一种方法。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委婉说明理由,比如:

意见2:建议补充方法B的对比实验。

回复2:感谢建议。由于方法B与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不兼容,故未能补充相关数据。已在讨论部分说明原因。

只要你的解释合理,审稿人一般不会为难你。最忌讳的是不回复、不解释,或者敷衍应付。

能不动的地方尽量别动

返修时“手痒”是常见毛病。你改着改着,看到其他部分好像也能优化,于是就忍不住动手。比如,顺手把引言再写顺一点,把结论润色一下,甚至把结构全部调整。结果,返修过后,编辑和审稿人一看,发现改动远超他们建议,甚至有些地方没必要动,却被你改乱了。

这里面最容易引发的问题是:新改动可能和原有内容产生矛盾,或者无意间引入新的错误。比如,你在方法部分新增了一个实验流程,但讨论部分忘了同步,前后逻辑看着就不通。或者你修改了表述,结果专业术语不一致,让审稿人质疑你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