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从方言里读懂中国

鳝堂集庆 2024-03-10 07:56:57

语言是一种声音。如果这种声音有颜色的话,那各地的方言都会是五颜六色、绚烂多姿的。

方言与我们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并行不悖,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从这本书里让我们知道了方言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有色彩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它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信息。方言可以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作者郑子宁,可谓是一个语言天才,当代的赵元任。不仅会很多中国的方言,比如西安话、广州话、上海话、海口话、常州话,而且也了解很多外语,比如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

从他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古今中外的语言,那都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可能我们普通读者在看这本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里面的文章写得有些像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

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真是看不太懂,比如说文中有大量的国际音标,很多看着都不认识,更别说想把它拼读出来。

古代没有录音机,因而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知道古人对于汉字是怎么读的,跟我们现在有什么区别?虽然古代也流传下一些关于字韵的书,比如常用的反切法,但也没有相应的音频资料,因而很多还是抓瞎。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可以通过对照类比的方法,间接知道古人的发音。

我们现在读有些古人的名字会觉得很搞笑,比如周公的名字听起来像我们常吃的鸡蛋。如果古人知道我们关于周公名字的读音,肯定也会笑话我们,因为古人肯定不是像我们如今的这个发音。

从习惯上来讲,古人不会直呼其名,用加姓带名的这种方式,通常称其为周公旦。

从读音上来说,古代鸡和姬的读音不同。从包含大量中古音的广州话可以看出,鸡的发音是gai1,而姬的发音是gei1。

在广州话里面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一个发音嘴巴张开的大一点,音相对高一点,后一个嘴巴张得小一点,音也相对低一点。

又比如唐朝和吐蕃有一块著名的石碑,叫唐蕃会盟碑,今天这块石碑还立在拉萨大昭寺的门口,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洗礼,上面的文字大部分仍然能够辨识清楚。

碑上内容是用汉藏双语对照着来写的,这就有些像罗塞塔石碑,极其珍贵。

当时唐朝官员的名字,藏文就是用音译的方法写的,因而通过对藏文的解读就可以间接知道当时一些汉字的读音。

这本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趣。

比如,四川为什么把鞋子读成孩子?天津的双港为什么要读成双江?张各庄、李各庄的“各”是怎么回事?六安为什么会念成lu安?上海人为什么自称上海宁?广东人为什么把鸡说成该?湖北人、云南人为什么把去说成ke?

书中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深刻而扎实的解读。

读懂中国,先从听懂弄明白各地的方言开始,这本书是最好的入门。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