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以 “一县一业” 杂粮产业为核心,依托黄土高原特有的土壤质地与气候肌理,培育出兼具地域印记与风味特色的杂粮品类。今年,随着兴县杂粮种植区域化布局的深化,不同乡镇依托差异化生态条件产出的杂粮新品,成为消费者体验 “地域专属风味” 的优选,为 “尝鲜” 赋予更丰富的地域内涵。
在靠近黄河的高家村镇、罗峪口镇等沿黄乡镇,今年种植的谷子品种依托黄河沿岸的淤地土壤与水源优势,呈现出独特的风味特质。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加上黄河水的灌溉调节,使得谷子籽粒中积累的风味物质更为丰富。煮制后的小米粥表面浮起一层细密的米油,入口带有自然的清甜,冷却后形成的米皮质地紧实,保留了原始的谷物香气。与山地种植的小米相比,沿黄乡镇的小米口感更显醇厚,适合作为日常煮粥、制作小米糕的原料,成为体验 “黄河杂粮风味” 的代表性选择。

在兴县中部的交楼申乡、固贤乡等山地丘陵区域,今年推广的荞麦品种因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口感优势。白天充足的光照促进荞麦籽粒养分积累,夜间低温则减少养分消耗,使得荞麦颗粒饱满度更高,磨制的荞麦粉蛋白质含量更优。用这里的荞麦粉制作的荞麦面,煮后不易坨,入口带有淡淡的植物清香,搭配酱料食用时,能清晰尝到荞麦本身的风味,避免了普通荞麦面的苦涩感。同时,山地种植的荞麦因生长周期较长,籽粒硬度适中,也适合用于制作荞麦茶,冲泡后汤色清亮,香气持久。
位于蔚汾河、岚漪河河谷地带的蔡家会镇、奥家湾乡,今年种植的豇豆品种受益于河谷温润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展现出鲜嫩的食用特质。河谷区域降水分布均匀,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使得豇豆豆荚生长更为匀称,纤维含量低,鲜食时口感脆嫩,烹饪后不易软烂。晒干后的豇豆籽粒色泽鲜亮,泡发后体积膨胀率高,用于炖菜、煲汤时能充分吸收汤汁风味,同时保留自身的颗粒感。与干旱山区的豇豆相比,河谷地带的豇豆在鲜食与干货两种食用场景中,均能呈现出更优质的口感,成为今年兴县杂粮中的 “场景适配型” 尝鲜品类。
兴县杂粮的 “尝鲜价值”,本质上是地域生态与作物品种协同的结果。不同乡镇依托自身的自然条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风味特色,让每一款杂粮都成为地域文化的 “味觉载体”。今年选择兴县杂粮尝鲜,不仅是体验优质的谷物口感,更是通过食物感知吕梁山与黄河交汇地带的自然肌理,感受地域环境对作物风味的独特塑造,为日常饮食注入更丰富的地域记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