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漫过驿道,枯叶打着旋儿落在肩头,远处的青山隔着流水,朦胧得像记忆里的故乡轮廓。唐代诗人戴叔伦,便曾在这样的秋日客途中驻足,将眼中的秋风、远山凝进诗行,也将一生宦游的漂泊与思乡的怅惘藏进字句。他的诗,如秋日里的归雁,既映着 “江枫渔火” 的清寂,也浸着 “天涯客愁” 的寒凉 —— 身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他辗转多地为官,却始终牵挂着江南故园,淡淡的忧伤,便随着秋风与流水,在诗行间轻轻飘荡,从未远去。
一、《题稚川山水》:秋山隔水,初起乡思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这首诗写于戴叔伦早年宦游途中,彼时他刚离开江南故园,赴任地方官职。五月的松下茅亭透着清凉,水边的沙洲与云树在暮色中变得苍茫,赶路的行人满是秋日的思绪,隔着流水的青山,竟像极了故乡的模样。戴叔伦出身润州金坛(今江苏常州),自幼熟悉江南的山温水软,初离故土的他,对异乡的景致格外敏感。“隔水青山似故乡” 的错觉,藏着他对故园的深切眷恋 —— 即便五月暑气未消,他心中却已泛起 “秋风思”,这份乡愁,如暮色中的云树,朦胧却浓重,轻轻触碰到异乡的山水,便化作满纸怅惘。

二、《除夜宿石头驿》:除夜客宿,乡愁更浓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夕之夜,戴叔伦宿在石头驿,写下这首满是乡愁的诗。旅馆中无人相问,只有寒灯可作陪伴,一年即将结束的夜晚,自己却仍是离家万里的未归人。回首往事只剩寥落的悲伤,自嘲此身漂泊支离,愁绪染皱了容颜,岁月催白了鬓发,明日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此时的他已宦游多年,历任多地官职,却始终未能归乡团聚。除夕本是阖家团圆之时,他却只能在旅馆中独对寒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的对比,道尽了客居的孤独。“明日又逢春” 的期许里,藏着对归期的渺茫,这份乡愁,如寒灯的微光,微弱却执着,照亮了除夕的孤寂,也映着他对故园的牵挂。
三、《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故人偶遇,客愁暂解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一个秋月满盈的夜晚,戴叔伦在客舍偶遇江南故人,写下这首诗。天空高远,秋月圆满,城中夜色深重,本是异乡客居,却意外与江南旧友相会,反倒疑心是在梦里相逢。风吹动树枝惊飞了暗处的鹊鸟,露水打湿的草丛中藏着寒蛩的鸣叫,漂泊在外的人最适合借酒消愁,相互挽留着,却怕清晨的钟声打破这份相聚。彼时的他仍在宦游途中,与故人的偶遇如冬日里的暖阳,暂时驱散了客愁。可 “翻疑梦里逢” 的恍惚,与 “畏晓钟” 的担忧,藏着他对相聚短暂的焦虑 —— 他深知,钟声响起后,又将独自面对前路的漂泊,这份暂得的温暖,如秋夜的月色,美好却易逝,反而让客愁在离别后更显浓重。
四、《塞上曲二首・其二》:塞秋望乡,壮志难酬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曾短暂出塞,这首《塞上曲》便写于塞秋时节。汉家的旌旗布满阴山,绝不会让胡人的一匹马逃回,愿以这身躯终生报效国家,何须活着回到玉门关。诗中的豪情背后,藏着他的壮志与无奈。中唐时期,边疆战乱频繁,戴叔伦渴望为国效力,却因朝廷腐败、国力衰退,难以施展抱负。塞秋的阴山虽壮阔,却也透着寒凉,“愿得此身长报国” 的誓言,藏着他对理想的执着,可 “何须生入玉门关” 的决绝,反倒显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壮 —— 他深知,即便有报国之心,也未必能改变边疆的局势,这份豪情,如塞秋的风,强劲却带着悲意,轻轻吹过旌旗,也吹起他对故园与理想的双重怅惘。

五、《兰溪棹歌》:兰溪春景,故园入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首诗写于戴叔伦回江南述职期间,春日的兰溪,凉月如眉挂在柳湾上空,越中的山色倒映在水中,如镜子般清晰,兰溪下了三日桃花雨,半夜时分,鲤鱼竟跃上了浅滩。诗中的兰溪春景,满是江南的温柔,藏着他对故园的思念。彼时的他虽回到江南,却仍是为官,未能真正归园田居。“越中山色镜中看” 的澄澈,与 “鲤鱼来上滩” 的生机,既是眼前景致,也是他对故园生活的向往 —— 他渴望如兰溪的鲤鱼般自在,却困于宦途,这份向往,如春日的桃花雨,轻柔却绵长,落在兰溪的水面,也落在他对故园的梦里。
六、《过三闾庙》:庙前凭吊,悲慨丛生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途经三闾庙时,凭吊屈原,写下这首诗。沅江与湘江的流水滔滔不绝,屈原的怨恨何其深厚,日暮时分秋风起,枫树林中萧萧作响。中唐时期,朝政混乱,戴叔伦虽为官清廉,却也见惯了官场的黑暗,屈原的遭遇让他心生共鸣。“屈子怨何深” 的慨叹,既是对屈原的同情,也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 他虽未如屈原般遭贬流放,却也因不愿同流合污而仕途不顺。日暮秋风中的枫树林,透着萧瑟与悲凉,这份悲慨,如沅湘的流水,绵长却沉重,轻轻拍打着庙前的石阶,也拍打着他对理想与现实的迷茫。
七、《夜发袁江寄李颍川刘侍御》:夜江行舟,客愁难眠
“露湿青枫浦,月明乌鹊楼。江城夜送客,枫叶落秋风。”
一个秋夜,戴叔伦从袁江出发,寄诗给李颍川与刘侍御。露水打湿了青枫浦,明月照在乌鹊楼上,江城的夜晚送别客人,枫叶在秋风中飘落。彼时的他仍在宦游,与友人的送别让客愁更甚。“露湿青枫浦”“枫叶落秋风” 的秋景,满是离别与孤寂的氛围,明月与乌鹊楼的清冷,更添了几分寒凉。他深知,此次离别后,又将独自在江湖中漂泊,友人的情谊与故园的思念交织,让他难以入眠。这份客愁,如秋夜的江水,平静却深沉,载着他的行舟,也载着他对故园与友人的牵挂,缓缓驶向远方。

八、《归雁》:雁归故园,人独漂泊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秋日的归雁北飞,戴叔伦见此情景,写下这首诗。万里之外的衡阳雁,今年又向北飞去,雁群双双朝着客人飞来,却又一个个背着人飞走。在云里相互呼唤着飞得急切,在沙滩上独自宿眠的寥寥无几,想要托雁传书终究是空话,只能在愁寂中思念故山的薇草。此时的他已步入中年,宦游多年,却仍未能归乡。归雁的北飞,如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乡愁 —— 雁能归乡,人却不能,“系书元浪语” 的无奈,道尽了他与故园的阻隔。这份思念,如秋雁的鸣叫,凄厉却执着,回荡在云间,也回荡在他对故园的梦里。
九、《暮春感怀》:暮春思乡,岁月感伤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暮春时节,戴叔伦登楼感怀,写下这首诗。杜鹃声声啼叫,勾起客人的乡愁,故园在何处,竟在此刻登楼远望。落花飞絮织成春日的幻梦,眼前的剩水残山已与昔日游历不同。歌扇上的明月依旧多情,舞衣却无意再让彩云停留,司春之神离去后韶华已逝,老圃中寒香阵阵,别有一番秋意。晚年的戴叔伦,对故园的思念愈发浓烈,暮春的落花飞絮,如他逝去的年华与理想,“剩水残山异昔游” 的感慨,藏着他对岁月流逝的惋惜。“老圃寒香别有秋” 的淡然,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接纳 —— 他深知,归乡的愿望或许难以实现,只能在对故园的思念中,度过余生的岁月,这份感伤,如暮春的风,带着落花的香气,却也透着秋意的寒凉,轻轻吹过登楼的身影,也吹过他对故园的最后牵挂。
秋风渐渐停了,枯叶落在驿道上,远处的青山仍隔着流水,如故乡的轮廓般朦胧。
戴叔伦的九首诗,如九幅秋日客途图,既映着 “隔水青山”“兰溪春景” 的唯美,也藏着他宦游漂泊的客愁与故园思念的怅惘。从青年的初起乡思到晚年的岁月感伤,他的一生,都在对故园的牵挂与对理想的执着中辗转,春日的美好与秋日的寒凉,都成了他诗中的愁绪。
如今再读这些诗,仿佛还能看见他在秋风中登楼远望的身影,那份藏在 “行人无限秋风思” 里的忧伤,如秋日的流水,在时光里轻轻流淌,从未消散 —— 他的诗与他的乡愁,都化作了秋风中的一缕牵挂,永远留在了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