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最怕的就是冬天?冬天的第一道难关是取暖,普通农家连木炭都烧不起,只能捡柴火。[ok] 白居易笔下那位“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其实道出了所有穷人的辛酸,在汴京城里,常见三五户人家挤在同一个炭炉前取暖,呵出的白雾模糊了彼此的脸。 食物也变得单调乏味,地窖里堆满萝卜白菜,腌菜缸在墙角排成行,从汉代到明清,北方百姓的冬餐桌上几乎都是这几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反复叮嘱要“去寒就温”,于是热腾腾的羊肉汤成了冬日最奢侈的暖意。 最磨人的是漫漫长夜,油灯如豆,松明呛人,农家舍不得多点一盏,全家人早早挤进被窝,听着屋外饿狼嚎叫。 医疗的匮乏让冬天成为鬼门关,咳嗽发烧都可能夺命,“老人难过冬”的谚语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白事。 清代医书里写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面对寒症,郎中也常常束手无策。 古人总有办法给生活添点光亮,冬至这天,官员放假,商铺歇业,全家围坐包饺子。 数九寒天的习俗里,藏着温暖的期盼,每过九天就离春天更近一步。 春节的爆竹最初是为了吓走叫“山臊”的寒病鬼,贴桃符也是为驱邪避疫。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既讨个团圆吉利,更是寒冬里补充热量的智慧。 官府会在城门口设粥棚,但热粥往往不够分,明朝北京的冬赈记录里,常见“领粥民众多至践踏”的记载。 更多时候,百姓只能靠自己挖的地窖、盘的土炕,还有邻里相帮的温度。 直到棉花种植普及,火墙技术成熟,人们才慢慢在冬天挺直腰板。 现在当我们坐在暖气房里赏雪时,或许该记得,这份惬意是祖先用无数个冻僵的夜晚换来的。 看到这篇关于古人如何过冬的文章,评论区瞬间涌入了上千条留言。 “破防了!想想古人冬天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我居然还抱怨暖气不够热。” “可不是嘛,我们现在冬天还能点外卖,古人要是粮食储备不够,真能饿死人。” “我太爷爷那辈人,冬天得靠烧炕取暖,睡前得把炕烧得滚烫,后半夜照样冻醒,现在有地暖,真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最震撼的是天黑早这段,下午四五点就漆黑一片,还没有电,这日子怎么过啊?难怪古人睡得早。” “要是穿越回去,最先疯掉的可能是手机党。” “我爷爷说,以前秋收的粮食要吃到第二年夏天,每天吃多少都得精打细算,万一遇到灾年,冬天就得挨饿,现在超市随时能买米面,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人一场感冒可能就没了,现在有抗生素有疫苗,平均寿命翻了一倍不止,想想确实要珍惜现在的医疗条件。” “终于理解为什么说‘老人难过冬’了,那时候的冬天真是鬼门关。” “文章里说的‘年’是怪兽这个说法,其实是现代人演绎的,不过把冬天比作怪兽,倒很形象地表达了古人的恐惧。” “冬至吃饺子是明清才普及的,唐宋时期古人过冬至更重视祭祀祖先。” “现在冬天最难的是起床困难症,古人冬天最难的是生存挑战,我们真是活在最好的时代。” “其实古人智慧很多,比如地窖存菜、火墙设计,都是适应自然的智慧,我们现在过度依赖科技,反而该学学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事。” “给孩子看了这篇文章,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奶奶总说‘吃饱穿暖’是福气,现在的孩子确实需要了解这些历史。” “古人怕冬天,是怕生存问题;我们现在怕冬天,最多是怕生活不便,这个对比说明,社会发展真的解决了最基本的需求问题。” 看完古人的冬天,你最庆幸生活在现代的哪一点?是随时能洗热水澡,是家里有暖气,还是生病了有药可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 信息来源:光明网《棉花如何改变中国人的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