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这话并非空穴来风,从 1980 年代至今的移民群体发展轨迹,能清晰看到这一规律。 1985 年,一批大陆理工科留学生通过 “技术移民” 定居美国,其中不乏清华、中科大的高材生。 张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进入硅谷一家芯片公司做研发,凭借技术能力很快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0 年时家庭年收入已达 20 万美元,远超美国中产水平。 但他的儿子从小在美国长大,虽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却选择了会计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普通事务所做审计,如今年薪 8 万美元,生活稳定却远没有父亲当年的行业影响力。 2000 年后,台湾地区的金融、医疗领域精英开始批量移民美国。李医生夫妇从台北医院辞职,在纽约皇后区开了家私人诊所,凭借精湛医术积累了不少客户,年收入能维持在 35 万美元左右。 可他们的女儿在美国医学院毕业后,选择进入公立医院做全科医生,负责基础诊疗,薪资只有母亲的一半,也很少接触复杂病例,职业发展天花板明显。 从近年数据看,这种代际 “下沉” 更趋明显。 美国亚裔协会 2022 年调研显示,2010-2020 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中,41% 是工程师、医生、高校教师等专业人士,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 12 万美元; 而他们的子女中,仅有 11% 能进入相同精英行业,38% 从事行政、销售等普通岗位,27% 成为自由职业者,家庭年收入中位数降至 8.5 万美元。 硅谷的职场现状更具代表性。2023 年硅谷科技公司人才报告显示,华人占技术岗位总数的 23%,但在高管团队中占比仅 2.8%。 陈工程师在谷歌工作 12 年,参与过多个核心项目,却始终停留在高级工程师职级,他坦言:“晋升管理层不仅看技术,还需要频繁参与社交、组建人脉圈,这些正是华人不擅长的。” 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虽也进入科技行业,却选择做产品经理助理,直言 “不想像父亲那样拼技术,稳定就好”。 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第一代移民大多秉持 “技术立身” 的观念,在教育孩子时更关注成绩和专业技能。 2024 年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华人二代中学生中,83% 的课余时间用于补习数学、科学,仅有 9% 参与辩论、学生会等培养领导力的活动。 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虽易进入名校,却缺乏突破创新的勇气。 王同学从哈佛毕业,却放弃了进入初创公司的机会,选择进入微软做普通程序员,他说:“父母一直告诉自己,有份稳定工作就好,没必要冒险。” 美国社会的隐性规则也起到关键作用。在企业招聘中,华人虽易通过技术笔试,却常因 “沟通风格”“文化适配度” 在面试中吃亏。 某咨询公司 2023 年招聘数据显示,华人在技术岗位的录用率为 21%,但在管理培训生项目中的录用率仅 5%。 即便进入公司,华人也较少参与团建、行业酒会等社交活动,难以融入核心圈层,晋升机会自然更少。 这种现象并非华人专属,但因文化差异更显突出。爱尔兰移民早期多从事体力劳动,第二代就有人进入政界;意大利移民后代则在餐饮、时尚领域形成圈层优势。 而华人因语言、社交习惯与主流社会差异较大,很难形成行业抱团效应。 不过也有例外,如华裔设计师吴季刚凭借独特审美打入时尚圈,但这样的案例仅属个例,多数华人后代仍在普通岗位上深耕。 近年,随着中国国内发展提速,不少华人精英开始回流。 2023 年美国华人协会统计显示,35-45 岁的华人专业人士中,回流率较 2019 年增长 37%。 曾在华尔街工作的刘分析师,2022 年回到上海加入一家私募公司,他表示:“国内金融行业机会更多,不用受限于职场隐性规则,也能给孩子更好的文化认同环境。” 对多数华人移民家庭而言,两代后回归普通并非能力问题,而是环境与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代凭借专业技能在美国立足,却难突破社会壁垒;第二代虽融入当地社会,却在家庭影响下选择稳定,最终形成 “精英移民 — 中产后代” 的发展轨迹。 这种轨迹或许不够耀眼,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选择的一种现实呈现。 信源:由美国移民演变历史来看美国杰出人才移民——搜狐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这话并非
高干评世界
2025-09-18 17:36: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