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国将一只黑猩猩送上了太空,16分钟回到地球以后,发现他没啥毛病,还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9-16 14:15:02

1961年,美国将一只黑猩猩送上了太空,16分钟回到地球以后,发现他没啥毛病,还把苹果橘子吃得嘎嘎香,但没过多久,就发现他很不对劲,最终活到25岁就嘎了,这是为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1年1月31日清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发射架旁的工作人员忙碌地做着最后检查。

此时,一枚红石火箭笔直地矗立着,顶端加压舱里,一只3岁大的黑猩猩正紧紧抓着扶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前的仪表盘,它就是哈姆,即将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亚轨道飞行。

这次飞行原本计划持续15分钟,飞行高度设定为185公里。

可火箭升空后,情况出乎所有人意料,推力比预期大了不少,哈姆实际到达的高度达到了253公里,比原计划多出了近70公里。在失重环境里,哈姆依靠平时训练的成果,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

红灯亮起,它迅速拉动操纵杆;看到光点,马上按下按钮。即便在超重和失重不断交替的复杂状况下,它依然保持着镇定。

当救援人员打开舱门时,刚刚经历太空震荡的哈姆没有丝毫慌张,立刻伸手抓起旁边的苹果和橘子,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连嘴角沾的果汁都顾不上擦。

消息传回美国国内,瞬间引起了轰动。《生活》杂志用“太空黑猩猩”的标题登上了头版,哈姆的照片出现在报纸、海报上,甚至还被做成了儿童玩具。

它一下子成了举国追捧的“航天英雄”,先后被送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和北卡罗来纳州动物园“安享晚年”。然而,人们很快就察觉到,这只所谓的“英雄”生活得并不如意。

它不再像训练时那样活泼好动,不再主动和饲养员交流,也不跟其他黑猩猩一起玩耍。

它常常一整天都缩在笼子的角落里,眼神空洞地望着外面;有时候会突然朝着铁笼栏杆撞过去,指甲刮在金属上发出刺耳的声响;甚至还会用爪子抓挠自己的手臂,直到皮肤渗出血珠。

这些异常行为背后,其实是哈姆身体和心理遭受的双重创伤。1980年代,随着动物行为学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真相。

NASA前首席兽医约瑟夫·比姆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哈姆的心脏在返回地球后就一直存在早搏问题,解剖时发现心肌纤维有微观断裂;脑部扫描显示海马体明显萎缩,这是长期失重导致神经元损伤的结果。

更让人震惊的是,它的器官老化速度是普通黑猩猩的3倍。25岁的哈姆(相当于人类70 - 75岁),心脏瓣膜钙化严重,肝脏布满纤维化斑块,骨骼密度只有正常值的60%。

这些损伤的根源,就藏在那16分钟的太空旅程中。253公里的高度已经超出了范艾伦辐射带的保护范围,哈姆暴露在高能宇宙射线之下,这些带电粒子穿透舱体防护,破坏了它的DNA链。

发射时14.7G的超重对心脏和血管造成了巨大压迫,返回时的失重又使体液重新分布,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

而且,从被捕获到接受训练,再到独自生活在陌生环境里,长期的社交隔离和慢性应激,就像一把无形的慢刀子,慢慢损害着它的健康。

哈姆的故事,是人类航天史上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它出生在非洲中部的雨林,2岁时被捕获,随后被送到新墨西哥州的航天医学中心,和几十只同伴一起接受严格训练。

训练时,拉杆做对就能得到香蕉奖励,做错则会受到轻微电击。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它凭借87%的任务完成率和稳定的情绪表现脱颖而出,成为“水星 - 红石2号”任务的唯一主角。

当时的科学家们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这只被当作“工具”训练的黑猩猩,在返回地球后,会用自己一生的痛苦为人类的航天伦理敲响警钟。

1983年1月19日,哈姆因心力衰竭在动物园安乐死。它的遗体被捐赠给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标本馆,至今还陈列在“人类与太空”主题展区。

如今,当我们谈论航天事业的发展时,很少有人会想起这只小黑猩猩。但它的故事一直流传着,2019年,欧洲航天局宣布停止使用灵长类动物进行航天实验。

2021年,NASA更新了《动物研究伦理指南》,规定所有涉及高等动物的实验都必须通过三层伦理审查;2023年,国际宇航科学院发布报告,明确强调“科学探索必须与人文关怀同行”。

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回望,哈姆那16分钟的飞行早已成为历史。但它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进步,绝不能以牺牲其他生命的尊严为代价。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探索之路铺垫的“先行者”,不管是宇航员还是实验动物,每一份为探索付出的生命,都值得我们铭记和尊重。

这或许就是哈姆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追求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永远要把对生命的敬畏放在重要位置。

0 阅读:2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