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结包子账发现没带钱,让掌柜去当一个珠子。回来后,康熙问当多少钱,掌柜伸出了2个手指。康熙想:让当10000两,没想到竟当了20000两。可康熙看到当票上的金额时脸都绿了,差点气晕过去。
康熙皇帝有回微服出门体察民情闹了个大乌龙,这天他穿着粗布衣裳溜出宫门,在大街小巷转悠到晌午,肚子里饿得直打鼓。
瞅见路边包子铺冒着热气,抬腿就进店要了两笼包子,等吃饱喝足摸荷包结账,才发现浑身上下连个铜板都没带。
包子铺掌柜见这人吃完想赖账,扯着嗓子就嚎起来,说什么小本生意经不起折腾,家里七八口人都等着这买卖糊口。
店堂里其他食客都往这边瞅,臊得康熙脸上火辣辣的。
堂堂天子哪丢得起这个人,赶忙摸遍全身找值钱物件抵账,最后从贴身荷包里抠出颗乌漆嘛黑的珠子。
掌柜接过珠子左看右看,这玩意儿既不像玉石也不似玛瑙,黑不溜秋活像颗煤球。
康熙赶紧解释这可是稀世珍宝,让掌柜赶紧拿去当铺换一万两银子,三个月内必定赎回,掌柜将信将疑,吩咐伙计把人看牢实,自己攥着珠子就往当铺跑。
当铺朝奉接过珠子手一抖,这分明是前朝大内流出来的墨玉夜明珠,搁在暗处能透青光,搁在明处能聚日影。
可掌柜哪识得这般宝物,张嘴就要当两吊钱,朝奉心里乐开了花,面上却装作为难,利索地开了当票。
按着规矩,三月内不赎就当"死当",这宝贝可就归当铺了。
康熙拿回当票一看,鼻子差点气歪,两吊钱还不够买笼屉包子的,那颗夜明珠在宫里少说值五万两雪花银。
可转念想想,包子铺掌柜成天揉面剁馅的,哪见过这等稀罕物,回宫后忙派太监带着真金白银去赎,到底没让这传世珍宝流落民间。
要说这墨玉夜明珠的来历,还得追溯到元朝内廷,据《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域工匠用和田墨玉雕琢十二颗夜明珠,每颗都嵌着金丝篆刻的八思巴文。
传到康熙年间只剩三颗,平日里都收在乾清宫的多宝格里,御前太监每日辰时都要开匣查验,记录在《养心殿陈设档》上。
这次康熙随手抓来抵账的,正是其中刻着"长生天护佑"那颗。
包子铺掌柜后来听说当铺朝奉得了宝贝连夜跑路,肠子都悔青了。
倒不是可惜没赚着银子,是后怕自己差点把皇上的贴身物件弄丢了,那家当铺没过半月就换了东家,新来的掌柜逢人就吹他花两千两盘下的铺面,却绝口不提库房里压箱底的宝贝。
倒是宫里多了条新规矩:皇上微服出门,随行太监得在荷包里备足碎银——这事记在《清宫秘档》光绪年间补录的"圣祖起居注"夹页里,用朱砂笔标着"御前失仪"四个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