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上半年新生儿数量仅为34万人 。人口总数还撑着1.21亿 ,但这体面,撑得日益吃力。
同一时间,中国广东,这个约莫也有1.2亿人口 的省份,2024年新生儿数量达到了110万 ,再一次夺下全国第一,并且是连续第七年 霸榜。
一边是生育“跪下”的日本,一边是“连生”不止的广东。这一反差,刺眼得惊人。

但数字背后,其实藏着两个社会完全不同的老龄化路径。
先说日本。出生率连年下滑 ,新生儿数量年年创新低。2024年还差强人意地维持在不到72万 ,2025年刚过半年,就只剩下34万上下 。
这是什么概念?
从净人口变动看,日本总人口每年减少90万元左右 ,可能不到10年,整个国家就会蒸发掉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而这还只是中性估计。
根子是年轻人根本不结婚,不生娃。
不是没人想结婚,是结了婚也不打算生;

不是没有保障,日本政府生育补贴甚至超过50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4万元),但育儿成本高得离谱,一胎平均就要花掉47.3万日元起步 。
等于一进一出的“优惠”,根本不能缓解年轻人的焦虑。
日本年轻人过的是精打细算的生活。打工、搬砖、加班,工资上涨空间极其有限,而通胀又压在头顶。
一边是老龄化福利拖垮医保,另一边是年轻人干脆“躺平”养自己 。
“生孩子变成锦上添花”,说白了就是“可有可无”。当人口红利不再是国家的命门,养老靠制度兜底,生不生孩子只剩“意愿问题”。

广东的故事,恰恰相反。
2024年,全省新生儿超过110万 ,新生儿数量在全国继续一骑绝尘,“带飞”中国人口的同时,也成为观察中国人口动态的标尺。
不是“广东人天生会生”,是广东这块地,还有条件让人生 。
这背后,靠的是几大基石:
第一,产业跨区吸附力强。 珠三角、深圳、广州、东莞,构成了中国最完整、最有活力的产业链集群。就业充足,人工红利还没枯竭,哪怕房价贵,打工人只要愿意拼,总能赚得起幼儿园学费。
第二,流动人口高达三千万。 不是本地人生得多,是“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少儿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广东的生育“成绩”,表面红火,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外溢人口”填的坑。

第三,文化观念尚未完全变化。 潮汕、客家地区,仍有较强的家族观念,三胎以上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不少。一些家庭甚至主动追求“多子多孙”。
但问题来了 —— 多真能解决一切吗?
日本与广东,是两种老龄化的极端解法。
日本不生,但老龄群体可控,靠制度下的“人道维稳”。
比如养老机制深入,老龄人返场工作不再羞耻。七八十岁老人在送外卖、洗碗、站岗 并不稀奇。社会层面倡导“终身在岗”,一种老去也不退休的国民共识。

广东则靠人口“流动性”续命 。本地孩子在减少,外地孩子填了上来。说白了,生的是湖南人、湖北人、广西人,但“长”在广东,记进广东的户。
看起来年轻,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年轻化。数字撑得住,但结构早已变化。
更讽刺的是 ——这“多生”的红利,其实藏着未来的崩盘风险。
一方面,随着全国低生育率持续拉低出生总量 ,广东想“借地吸血”都找不到“血源”。外省原本也在“清盘”,没有年轻家庭愿意再迁徙创业。
另一方面,就算广东孩子出生多,谁能保证他们长大不选择离开广东?
能“留下”的,才是劳动力;能“安家”的,才是经济拉动力。

说到底,新生人口≠新增劳动力。
别看广东新生儿多,其实很多只是“出生”,未必“成长”于广东。学籍户口转回来的人口,没统计进本地教育、医疗、就业体系里。
同样,日本新生儿虽然少,但在“人口能级密度”(即符合高等教育、科技研发、技术稳定度的劳动力)上仍有优势。这也是日本为何缓慢衰老,却没有垮塌的关键。
一个靠“结构压缩”,一个依赖“增量续命”,两个方向,迟早都会撞上同一堵人口墙。
而广东的真实焦虑,才刚刚开始。

眼下很多人对广东的生育数字感到“意外”,甚至感到希望。
但我要说,大可不必高兴太早。
真要论人口潜力,广东的结构正面临拐点:
1.育龄人口在减少 ;2.养育观念在城市高速转型 ;3.高房价、高幼教、高压力催生丁克趋势 ;4.年轻人生育动机愈发模糊 。
广东,正走在日本曾经走过的初段:经济决定迁入,文化缓解老龄,但观念迟早反噬出生。
日本在经济“压坏”生育,广东会不会在经济“捧高”之后,同样砸向生育疲软?
不是杞人忧天。

到了最后你会发现,日本与广东所面对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谁更聪明”、“谁更体面”,而是一个民族、一个经济体、乃至一个文明最核心的结构命题:
人口,是倒在经济后面的第二张骨牌。
只要年轻人生不起,国家就不会真正“年轻”。
你能靠外省人拉升数据,能靠结构调控维稳局面,但无法阻止观念一旦转向,“多生”的奇迹也将一去不复返。
而这一切,日本已经在用整个国运试错,广东也许还在做加法。只是,未来赶来的速度,比人们想象得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