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最新回应,特朗普能不能访华,能不能在9月3日来北京参加阅兵! 自1979年中美建交起,美国总统访华屡见不鲜。然而,若特朗普当真能登上天安门城楼,观摩中国抗战胜利阅兵,这在46年间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特朗普本人的访华意愿几乎写在脸上。今年7月9日,他公然宣称“近期美中关系有所好转”,还一反常态地盛赞中国在贸易方面“始终对美秉持公平政策”。 短短三日之后,当记者于“空军一号”上就访华计划进行追问时,他的回答已微妙地变为“可能访问中国”。这种措辞转变恰暴露了双方尚未就此达成最终共识的关键现实——中方的正式邀请函尚未发出,具体行程更在未定之天。 但意愿归意愿,现实归现实。特朗普若真想成行,至少需要跨过三重障碍。 首当其冲的是人事困局。他亲自任命的国务卿鲁比奥作为中国制裁名单上的“常客”,曾被中国依法禁止踏上中国领土。 当美国最高外交官成了中国“不欢迎的人”,总统访华代表团名单如何安排就成了一着难解的棋。这看似技术性问题,实则折射出美国对华政策中“既要打压遏制,又要对话合作”的根本性矛盾。 接下来便是稀土博弈。白宫内部有消息传出,特朗普或欲以不出席阅兵作为筹码,对中国施压,企图促使中国放宽稀土出口限制。这种把外交礼仪与战略资源挂钩的操作,暴露了美国在关键矿产上的战略焦虑。 最棘手的是国内政治压力。2020年特朗普曾有意出席莫斯科红场阅兵,最终因国内强烈反对而作罢。历史或会重演。2025年正值美国大选年,任何亲近中国的行为,都极有可能被政敌渲染成“损害美国利益”之举。 共和党内部对华强硬派与商界缓和派的角力从未停歇,而鲁比奥本人就是鹰派代表,他一面声称会谈“积极”,一面又支持对华高关税,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态度恰恰反映了美国对华决策层的深层撕裂。 耐人寻味的是,外交僵局下突然出现积极信号。7月中旬,中美外长于吉隆坡会晤竟意外取得突破,双方以“积极、务实、建设性”来定义会谈成果,这一情况颇为罕见。更值得注意的是,向来强硬的鲁比奥主动表示要为两国元首会晤“营造良好氛围”。 日本方面的紧张反应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共同社多次追问中方“是否邀请特朗普出席阅兵”,担忧若美俄中三国领导人同庆“战胜日本”,将冲击日本外交立场。 这种焦虑恰恰凸显了此次访问可能撬动的地缘政治价值:当年并肩抗日的盟友,八十年后能否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找到新的合作基点? 阅兵式本身也充满象征意义。中国选择在展示军事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时刻邀请各国领导人,本身就是向世界宣示和平发展决心的精心设计。 对热衷阅兵仪式的特朗普而言,这既能满足其个人偏好,又能制造“打破外交惯例”的媒体效应。 深层次看,特朗普访华悬疑剧的背后,是两国关系的根本性重构。经过数年贸易战、科技战的全方位较量,美国决策层不得不承认短期压制中国的不现实性;中国则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十二字原则。 最新签署的稀土贸易谅解协议就是明证:中国有条件恢复对美稀土出口,美国则承诺放宽部分高科技产品限制。这种“可控交易”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中美互动的新常态。 特朗普最终是否会现身北京观礼台,表面上为外交礼仪之事,实则是对美国对华政策能否超越矛盾言行,切实践行“相互尊重”原则的检验。 (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 2025-06-30 15:32)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最新回应,特朗普能不能访华,能不能在9月3日来北京参加阅兵!
梅梅谈世界
2025-07-19 11:48: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