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特朗普赢得本届美国大选,尚未就任之际就想买格陵兰岛,甚至还威胁“不排除使用武

大脸猫侃军事 2025-07-18 22:31:27

自从特朗普赢得本届美国大选,尚未就任之际就想买格陵兰岛,甚至还威胁“不排除使用武力”等,却没能如常所愿,遭到了极大的阻拦。 可如今美国几乎没花钱就让格陵兰岛对美军敞开大门,这主要是丹麦议会投票通过一份防务协议,允许美军永久驻扎格陵兰,并享有治外法权。

然而,放眼所谓全球顶尖的“上三常”,只有中国还没开疆扩土! 美丹防务合作协议 前几日丹麦议会94票赞成、11票反对,通过了一份名为《美丹防务合作协议》的文件。

这份《美丹防务合作协议》,表面上是盟友间的握手,实际上却是一份近乎彻底的权力交接清单。 协议一落地,美军在格陵兰岛的存在就从“客人”变成了“主人”。他们可以永久驻扎,可以随心所欲地出入、扩建甚至新建军事设施,再也无需通报哥本哈根。

更深的水,藏在司法和经济特权里。所有驻岛美军及其相关人员,将完全享有治外法权。这意味着,无论他们在岛上做了什么,丹麦的法庭都无权过问,一切由美国军事法庭内部解决。 这还不算完,美军运进格陵兰的所有物资,从一架飞机到一箱可乐,全部免税。连带着美军承包商的商业活动,也跳出了丹麦的税法管辖。

有丹麦法律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像房产证还在你手里,但整栋房子的钥匙、门禁卡、甚至是你家冰箱里食物的决定权,都给了别人。 最后一块拼图,是军事指挥权的变更。格陵兰的防务,正式从北约欧洲司令部划归到了美军北方司令部。这不只是换个名头,而是从军事体系上,彻底完成了“脱欧入美”的北美化改造。

丹麦的妥协 面对国内外的汹涌质疑,丹麦政府只能反复念叨“主权没有丧失”这句苍白的说辞。

可现实呢?丹麦媒体已经捅破了窗户纸:格陵兰岛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共事务,小到建个医疗站,大到调整学校课程,都得先向驻岛的美军司令部“报备”。 格陵兰自治政府的激烈反对,在丹麦议会被当成了耳旁风,直接无视。丹麦为什么要签这份近乎“城下之盟”的协议?因为他们正被两股巨大的力量夹在中间,喘不过气。

一边是美国的经济压力,华盛顿早就放出风声,如果丹麦不配合,那么丹麦引以为傲、大量出口到美国的风力发电机,将立刻面临惩罚性的高额关税。 另一边是俄乌冲突后剧变的地缘政治,北欧邻居们争先恐后地投入美国怀抱,签署了类似的防务协议。作为少数几个“落单”的国家,丹麦的选择空间,其实早已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一位愤怒的格陵兰议员对着媒体嘶吼:“丹麦为了保住自己的风车订单,就把我们格陵兰卖了,让我们成了美国的军事收费站!” 在这场主权交易中,感受最痛的,永远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

协议通过前,数千名格陵兰居民走上首府努克的街头,他们高举着“美国佬滚回家”的标语,愤怒地呐喊:“我们是人类,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 协议生效后,美军图勒空军基地迅速扩建,23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军事禁区。而这片土地,是当地因纽特人世代赖以为生的传统狩猎场。至于补偿方案,对不起,也得由美方点头审批。

祖祖辈辈的文化根基被野蛮侵蚀,因纽特猎人们的反抗也来得直接而强硬。他们发起了“不合作运动”,切断了向美军基地供应淡水和新鲜海产的渠道。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美军的后勤成本节节攀升。 格陵兰自治政府则选择了一条更正式的抗争路线,一纸诉状告到了联合国,指控丹麦未经其许可就签署协议,严重违反了赋予格陵兰人民的《自治法》。

社交媒体上,“噩梦重演”的标签四处传播。当地人对二战时美军基地留下的那些悬案依旧心有余悸,对治外法权可能带来的犯罪和不公,充满了深切的恐惧。 撬动世界的稀土和航道 美国对格陵兰的痴迷,早已不是秘密。总统特朗普甚至直白地提出过“购买”意向。这份执念背后,是冷静到极致的战略算计。

格陵兰首先是一座资源宝库,这里坐拥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稀土储量,光是南部的科凡矿区,就足以影响全球产业链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更别提那高达310亿桶的石油和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些沉睡的能源,几乎相当于美国整整20年的消耗量。随着全球变暖,覆盖其上的冰层正在融化,开采的门槛和成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

比资源更具价值的,是航道。去年,巴拿马运河因干旱限航,导致取道北极的商船数量暴增了37%。谁控制了格陵兰,谁就扼住了未来连接亚欧的最短航线——“极地丝绸之路”的咽喉。 协议的墨迹未干,美国通用动力这类巨头已经入场,拿下了矿产的优先开发权。华盛顿的算盘更是精明,通过预售这些未来的开发权,提前就收回了35亿美元的现金。这笔战略投资,在账面上看起来简直划算得不可思议。

格陵兰事件这块巨石,在看似平静的北极砸出了滔天巨浪,震感迅速传遍全球。 反应最激烈的是法国。法国外长痛斥丹麦“拿整个欧洲的利益做交易”,总统马克龙更是直言“这是在解构欧洲的边界”。但愤怒归愤怒,欧盟和德国除了表达几句“深切担忧”,却拿不出任何反制措施。毕竟,欧洲的安全神经,早已深度连接着华盛顿。 地区内的多米诺骨牌应声倒下,冰岛火速同意美国海岸警卫队入驻,挪威也立刻延长了境内美军雷达基地的租期。北极圈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选边站队。

加拿大外长的一句感慨,道出了真相:“北极传统的、建立在地理之上的主权观念,正在被彻底重构。” 而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精准的打击。中方耗资4.3亿美元参股的格陵兰深水港项目被直接叫停,工地甚至被美国海岸警卫队接管。中国远洋集团的商船,在北极航线上开始面临更频繁的“安全检查”,每年平白多出的成本预计将超过一亿美元。

连锁反应还在继续。中资在俄罗斯萨贝塔港的周转量也被削减,俄方则以“军事敏感”为由,冻结了新的合作投资。 这场围绕格陵兰的游戏,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美国看似大获全胜,但为了维持在格陵兰的庞大军事存在,每年需要烧掉高达120亿美元。而要开采那些埋在冻土下的资源,前期的投入更是个天文数字,回报周期长得令人绝望。

结语 这笔交易,正从一笔精明的投资,慢慢显露出一个财政黑洞的狰狞面目。这盘北极棋局,谁是最后的赢家,或许现在谈论还为时过早。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大脸猫侃军事

大脸猫侃军事

大脸猫侃军事